有一种民间历书
从手抄本到定稿刻板成书,
相沿至今四百余年,
该书只有简单的封面,
然而它在民间却是一本畅销书,
年发行量上百万册,
它就是湖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望星楼通书》。
项目名称
望星楼通书习俗,民俗,2012年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历史沿革
据车塘《李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始祖李德昌(祖二公)自江西湖茫迁徙宝庆西邑车塘铺,他是唐曹王李明(李世民第14子)的第23代嫡裔。
唐僖宗时,黄巢犯阙,政局动乱,国师杨筠松把宫中风水文献带到民间,后在江西设坛授徒,先祖又拜在杨公门下。
若干经验辑成手抄本,相沿已有四百多年,也借鉴本宗李奉来的《崇正辩谬》,和北方术士庾虎生的选择精华,到木刻本《望星楼通书》面世,已绵延40多代,如族谱记载:第40代“学楚讳朝业,堪舆医卜星命,无不通晓”,第41代“占春讳秉禅,潜心地理,寻龙黠穴,得行家要诀”。第43代李靖臣承前启后,结合祖辈经验,编印了《望星楼通书》,第45代李馥生续撰《望星楼正宗通书》。
由于推算准确,逐渐被人们所接收,而演变为习俗。
地理分布
尊崇这一习俗的,主要有湖南梅山地区,中国南部各省,也流传至东南亚部分地区。
而望星楼通书的推算方法仅隆回县周旺镇车塘铺村李氏家族独家传承,其成果以每年出版一个小册子的形式自古至今面向全国发行。
表现形式
《望星楼通书》集天文、地理、民俗、预测于一本,创造性地采用弧角算法,结合地球经纬,在观天象、定节气、卜年风、测吉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在农耕为主的时代里,通书成果已经达到了相当精度和水准。每年的八月初一至初三,及八月十五晚上,编者彻夜仰望天空,观看北斗、牛郎织女等星座运行以及星座的明暗颜色变化,预测来年年风以及人们每日的行事忌宜,根据太阳、地球、月亮的公转、自转时产生的弧角,角度,推算出我国农时节气及日月食的发生时刻,以及历法置闰。将以上内容集为一本,正文以农时、节气为主,逐日注有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行事宜忌,还附有春牛芒神图、方位利煞通天窍、生产生活常识等。
通书早期以手抄本面世,以后经历了木刻、石印、铅字印刷和电子排版印刷几个阶段。木刻板通书问世以来,设计竖排印刷,分厚本(72页)、中本(52页)、薄本(32页)三个版本,封面颜色一直定为黄色,每年清明后开始推算定稿,端午前后开始雇请手工艺人进行书写、制板、刻版、和印刷,中秋节后开始发行。
客观地说,望星楼通书习俗是应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编辑,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又丰富了通书的内涵,通书的发行又推动了民间习俗的发展。
通书自问世以来,历经木刻、石印、铅印和电子排版印刷等四个阶段,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一直采用木刻印刷,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采用过石印,八十年代起采用铅字印刷,本世纪开始改用电子排版印刷,质量上较以前的木刻印刷有了较大的改观。
代表性特征
望星楼通书推算方法是采用弧角算法,融入天地经纬,注重春秋两分、夏冬两至,能准确推算出二十四节气、日蚀、月蚀的发生时刻,预测来年收成及人们行事忌宜。
望星楼通书推算成果记载在以封面黄色的小册子里,正文以农时、节气为主,其中逐日注有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行事宜忌,并附有地母经、春牛芒神图,以各种颜色代表来年年风,附八卦地舆图,表明阴阳五行运行规律。
望星楼通书习俗指导人们注意外出航行安全、注意建筑方位和安排农事工作等,广受民间喜爱,并且在老百姓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社会功能及遗产价值
望星楼通书在没有天文仪器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能推算出全年二十四节气,日蚀、月蚀的发生时刻,并能预测来年收成及人们行事忌宜,为现代行为预测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与科学研究价值。
望星楼通书对来年天气变化与收成进行预测,指导农家破土开耕、抛粮下种,合理、适当安排农事生产活动,积极推动社会农业生产的繁荣与发展,由《通书》指导习俗,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望星楼通书指导人们建设修造、嫁娶栽种、开市交易、祭祀安葬等民间社会活动,是人们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需要,具有民族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望星楼通书于清朝中叶引进木刻印刷技术,推动了隆回当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