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吃肥肉。”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
故乡称为“尝新节”,又称半年节。
因为这一天要吃新米饭,
还有好酒好菜。
孩子们自然最高兴了,
因为有肉吃了。
六月六尝新节历史悠久。2012 年5月列入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礼记·月令》上就有“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的记载。历朝遗存的《都梁志》、《武冈州志》都有关于尝新节的记载。武冈古称都梁国、武冈州,地处大湘西,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山川秀丽,土地肥沃,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是湘西南地区主要的农业大县。在武冈各地的农村,六月六尝新节是一个古老淳朴又热闹的传统节日,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缩影,至今还盛行这一传统习俗。
六月六尝新节,主要流传于老武冈州地区,又称半年节。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这时地里稻谷虽然还未成熟,但已丰收在望,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因此尝新节就成为农家除春节外最重要的热闹节日,主要是感谢祖宗和天地神灵,祈求庇佑五谷丰登。当地民谣曰:六月没饭呷,天天盼尝新;腊月无被盖,夜夜好成亲。
六月六尝新节庄严而隆重,像过年一样。一大早村村要杀猪,家家要宰鹅捞鱼,备办好香烛钱纸,先要将鸡鸭鱼肉和新采的稻穗瓜果蔬菜,恭恭敬敬地祭供在宗族祠堂的供桌上,焚香祭祀,祭拜天地祖宗;耍板凳龙,欢娱神灵龙王,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宗族的祭祀活动结束后,农家的尝新开始了。各家都要煮一鼎新米饭,办出一桌丰盛的酒菜,先把鱼肉酒菜供于神龛上,点放鞭炮,焚香烧纸,祭祀祖宗先人。然后主妇要盛一碗新米饭,夹上鱼肉,把狗叫到神龛前,让狗先尝。第一碗新米饭给狗吃,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因为稻种是狗从天上偷来的。这是武冈各地流传的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很古的时候,天神发怒,洪水滔天,万物绝种。为了拯救万民,神农要他的白狗到天上去偷谷种。白狗漂洋过海,找到了天神的晒谷坪。它机灵地在谷堆上打了一个滚,让身上沾满谷种,不料被天神发现了。天神派出天兵天将追杀,将白狗打入天河。狗拼死回到人间,但身上的谷粒都在天河里被水冲掉了,只有翘在水面的狗尾巴上还粘有几颗谷种。神农将这几粒谷种撒向大地,才有今天的五谷稻米。为了感谢狗的恩德,神农定下每年收获新谷的第一碗新米饭要给狗尝的规矩。《吕氏春秋》中也有“天子乃以犬尝稻”的记载。男主人再把事先从地里割来的三蔸半熟的稻苗拿到牛栏,将稻苗裹上肉菜,恭敬地请牛尝新。因为牛是农家的帮手,先给牛尝新是为了报答牛的功劳。
这些仪式结束后,全家人才按老幼顺序围坐在桌边,等最年长的尊长尝了第一口后,大家才依次动筷尝新。敬祖尊老,感恩戴德,这是祖祖辈辈传下的规矩,是武冈人民的传统美德。辛苦劳累了半年的人们,尝新节是难得的歇工放松的节日,人们尽情欢娱,举杯畅饮,企盼丰年。
武冈尝新节的传统活动丰富多彩。演阳戏、看祁剧、唱丝弦是武冈农村尝新节这天的传统活动。邓家铺、双牌乡一带的农妇们,尝新节这天要在田边地头给土地公婆跳花棍舞看,祈求山神土地护佑即将丰收的五谷和果实。转湾一带的苗族村寨,尝新节这天要举行通宵达旦的芦笙歌会。龙门山区的侗乡,年轻的姑娘小伙三三俩俩,趁着这难得的节日空闲,或在河边柳荫下,或在村后竹林里谈情对歌,翩翩起舞。而在县城北边的石羊桥,一场热闹的走马灯表演是每年尝新节必备的内容。
六月六尝新节是一种群体性的地方传统节日,以其内容丰富的表演庆祝形式,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传统节日。六月六尝新节产生的历史久远,流传的地域广阔。
武冈六月六尝新节,是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缩影,对研究农耕社会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农村也像城里一样,餐餐有鱼肉,天天像过年,人们企盼尝新的奢望越来越淡,尝新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濒临消亡的危险。
在全社会广泛关注传统文化的今天,六月六尝新节民俗活动也得到政府文化部门重视。在武冈邓元泰镇周塘村建立了六月六尝新节传承基地,设立了农耕用具展厅。从2012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七届六月六尝新节民俗活动,每年参与人数不断增加,不仅活跃了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形成了非遗活动品牌。
2018年六月六尝新节,增加了武冈其它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绝活表演,不仅为六月六尝新节民俗活动助兴,也可谓是非遗传承人的盛宴,彼此交流保护传承经验,展示各自的技艺绝活。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优秀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