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飞溅,宛若游龙夜空翻腾,
使人眼花缭乱,奇美异常。
这就是让人啧啧称奇的隆回七江炭火舞!
如果单看文字根本无法体会到
炭花舞的神奇美丽,
见过炭花舞的人都这样形容炭花舞,
它是一个炫丽璀璨的千年童话。
项目名称
七江炭花舞,传统舞蹈,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地理分布及历史沿革
七江炭花舞主要分布在隆回县七江镇一带。
七江炭花舞历史悠久,由古梅山先祖夜里狩猎时照明的火把发展而来,后又结合了照鱼用的炭灯,是梅山地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 后来,通过无数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传播,照明用的炭灯发展为表演性的“炭花舞“。舞龙灯时它继续为龙灯队伍开道,不舞龙灯时,它又成了人们生活中自娱自乐性的文化活动形式,并成为梅山人婚丧嫁娶和各种喜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演出节目。
表现形式
在舞炭花的过程中,一般要结合舞龙活动,舞炭花主要用来开道照明及渲染气氛。
炭花舞从内容上分,可归为三类:
一类是对氏族图腾的膜拜和礼赞。如龙舞、蛇舞、虎舞、鸟舞、鱼舞等。
第二类是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舞蹈。其中,既包括观音送子、西湖借伞等流传于大江南北的民间故事,也有张五郎捉泥鳅、张五郎行倒路等本土故事。
第三类是以美丽图案为素材的舞蹈。如雪花盖顶、 8字回纹、扫地莲花等。
综观炭花舞的三个不同类别,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充满了生活情趣。
“七江炭花舞”是一种古朴优美、刚柔相济、以打击乐为伴奏的舞蹈。乐曲欢快热烈,气势奔放,听之如江涛澎湃,震撼人心。一般由两人配合演出,表演时,将枞树膏或栗树皮装入用铁丝编成的小网笼中,再用棕绳将铁丝笼系于竹杆上端。
炭灯点燃后,甩动灯笼起舞,火星飞溅,宛若游龙夜空翻腾,使人眼花缭乱,奇美异常。
舞蹈动作有“雪花盖顶”、“黄龙缠腰”、“双龙抢宝”、“8字回纹”、“扫地莲花”、“朝天三柱香”等。随着炭花飞舞,龙灯狮子在锣鼓的节拍中,翻腾跳跃,气氛热烈。
七江炭花舞与外地舞龙舞狮不同,它以炭灯为主体,炭灯龙灯狮子三者融为一体,炭灯在天上飞舞,龙狮在地上腾跃,水乳交融,天地合一,气势壮观,独具一格,有声有色,千变万化,观赏性强。在空坪场地和大路上即可演出,适宜夜晚表演。
代表性特征
七江炭花舞道具简单,演员少,不受表演场地限制,舞蹈动作刚柔相济,千变万化,观赏性强,随时随地可表演,是梅山人的一道“家常菜”。
传承谱系
隆回七江炭花舞自创始以来,传承全靠口授心传,实行以胡姓氏族为依托的师徒传承,师傅收徒弟,徒弟学成后又带徒弟,代代相传。由于没有谱系记载,晚清以前的历史传承人难以一一厘清。
晚清以后形成的传承谱系有:晚清时代的第一代传承人胡多文(1840年生);第二代传承人胡锦勋(1850年生);第三代传承人胡华生(1873年生);民国时期的第四代传承人胡杏武(1913年生);第五代传承人胡国辉(1930年生);建国后的第六代传承人胡光河(1937年生)和胡光旦(1947年生)。
七江炭花舞优秀传承人胡光河(左)、胡光旦(右)
社会功能及遗产价值
七江炭花舞是梅山文化中独特的民俗舞蹈,生动地体现了梅山人“吃得苦,霸得蛮,不信狠,拼得命”的梅山精神和梅山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七江炭花舞从梅山渔猎时期驱赶野兽和照鱼用的火把、柴灯发展而来,表达着古梅山的传统民俗,对研究梅山民俗有很高价值。
七江炭花舞舞动时,灯笼里的炭花火星飞溅,若游龙翻腾,如闪电疾驰,使人眼花缭乱,奇美异常,加之龙灯狮舞相互呼应,独具一格,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七江炭花舞表演者运用5米长的竹杆和灯笼,利用甩、抛、绕、抖、收和弓步、大八字步、蹲柱等肢体动作,使舞姿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江山不老,技艺常新。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七江炭花舞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
将会历久不衰、世代传承,
在非遗项目的大家庭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