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峰山腹地,
有一支古老的民族,
他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花瑶。
花瑶男女能歌善舞,心灵手巧,智勇聪慧,
其自创的花瑶挑花及呜哇山歌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瑶最具特色的婚俗活动引人入胜,
一起来看看吧~
项目名称
花瑶婚俗,民俗类,2012年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沿革及地理分布
位于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大水田乡、麻塘山乡、小沙江镇一带的花瑶,因长期生活于深山老林,且人口仅有7000余人,其婚俗格外神秘而浪漫,鲜为人知。
表现形式
从古至今,花瑶一直实行一夫一妻制和同姓不通婚的外婚制。整个婚姻过程可分为定情、订婚、娶亲、回门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充满诗情画意。
定情——
花瑶民族依山筑寨,聚族而居,少与外界往来,在花瑶喜庆的夜晚,男女老少常用“夜讪”(唱 山歌)来共度良宵。在对唱山歌过程中,花瑶青年未婚男女彼此因歌产生爱慕之情。
日后,山歌王子托媒人去山歌公主家做媒牵红线。这就是花瑶“山歌为媒”之说。
订婚——
花瑶寨子里的小伙看中了姑娘后,就邀请媒公来商量,选一个好日子,去女方家讨亲。
女方本来很乐意这门亲事,但表面上还是要拒绝,说女方配不上男方,不门当户对,要媒公回去转告男方,另外相亲。一般情况下,媒公去女方家打了三个转以上,女方才答应选择吉日订婚。
订婚之日,媒公一手提挂着红、绿、黄、青、兰五色布花的红冠大公鸡,一手拿把红油纸伞,带领一众青壮年男子挑几升大米、九斤猪腿和几壶酒,去女方家请客。新郎这次不到女方家去,互相不见面,媒人群里也全是男性,人数要成双数。
不管在订婚仪式还是在以后的迎亲仪式上,都有一道“惩罚”媒公的“游戏”,那就是待喜酒饮过四轮,鞭炮随“四季发财”酒令响起,媒人们突然夺门而逃。早就守候在门外的女人们蜂拥而上,将早已准备好的湿田泥往“媒公”身上乱涂,“媒公”率众送礼人奔出堂屋,女人们手捧湿泥奋力追击,边打边唱“最坏的就是媒人公,我们姐妹朝夕相处,从不分离,却被他们一个个骗走了。”
娶亲——
娶亲分迎亲和送亲。订婚后数月,一般在冬天,约定好良辰吉日,男方再派遣媒公去女方家迎亲,瑶语称“叫岭”。娶亲当天,新郎不亲自去接新娘,而是由媒公们代劳。
出嫁时,新娘胸前挂一面镜子驱妖避邪,由两位未婚小妹牵手来到堂屋,一起朝里外各作揖三次,把装满饭菜的碗筷和大米包兜往身后堂屋甩去,跨出堂屋,不准回头,坐上八抬花轿。新娘上了花轿,一路不能言语,不能下轿,花轿两旁每边各一位姐妹护送。
送嫁路上,花瑶女性全部着新娘装,腰间悬挂好银铃(瑶语称锁袄),撑开花伞步行,五彩服饰,爬山越岭,形成一道道流动的绚丽风景。
迎亲或送亲队伍进入女方或男方家后,女方或男方家都要在堂屋里摆“桃朵”,即联桌席。所谓联桌席,就是将两张方桌联在一起为一桌,意喻两姓联姻,珠联壁合,情深意浓,恩爱有加。
新郎、新娘结婚当晚不入洞房,新娘不就寝,整夜坐着,由所有来宾及亲戚朋友陪同,开展“夜讪”(唱山歌)、“打滔”(顿屁股)、“炒茅李壳”等娱乐活动,通宵达旦。可以说,瑶家夫妇的新婚之夜,就是整个瑶寨的狂欢之夜。
回门——
新婚第三天,夫妻双双回娘家“回门”。晚上,新婚夫妻必须同床共枕。两口子在岳父岳母家逗留的日子必须成双数,否则不准回去。从此,二人夫唱妇随,男恩女爱,共创幸福美好的生活。
代表性特征
制度超前。花瑶一直以来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
理性科学。如同姓不准结婚,避免了近亲婚姻影响本民族人口素质。
仪式奇特。如扎“五子飞”纸柱、红油纸伞中挂彩球、喝三道“拦门酒”、“打泥巴”、“打滔”(顿屁股)、“捏煞”、“夜讪”对歌等环节,都是其他民族婚俗中所没有的。
内涵丰富。花瑶婚俗不但仪式活动精彩纷呈,而且包含了花瑶丰富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社会规则等,是研究花瑶文化极为宝贵的资料。
男子做媒。花瑶的媒人一般为男性,很少有女子做媒。
珍稀少有。花瑶人口总共只有7000余人,却拥有自己独特的婚俗文化,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社会功能及遗产价值
历史价值
花瑶婚俗的形成与花瑶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了解花瑶婚俗就等于了解花瑶历史。
文化艺术价值
花瑶婚俗是集中体现并传承花瑶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保存了花瑶婚俗就保存了花瑶传统文化艺术。
贯穿花瑶婚俗中的山歌数以千计,分两大腔八大调十二个半韵脚,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娘与送亲女子服饰上的挑花图案精美绝伦,现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拦门酒辞令属古瑶语,多为重叠句,即每句话用两种说法表达。其比喻更是形象生动,文坛高手也自叹不如。
社会科学价值
花瑶婚俗还具有很高的社会科学价值。
比如,实行一夫一妻制,强调坚贞不二的爱情婚姻观念,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同姓不通婚避免了近亲结婚隐患;新娘新郎当晚不同房,防止因疲劳过度或喝酒过量影响生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