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女红丨母亲做中国结,教出了懂事的孩子

2022-05-05 阅读数 9997    赞 42

非遗头图.jpg

编者按:

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古时候的女子,尚未出阁之时,整日待在深闺修习,除了我们经常乐道的琴棋书画,还有一项必备的技能,那就是“女红”。

“女红”,也称“女工”“女事”,早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刺绣等手工活,这些手工技巧一直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不但被称为“母亲的艺术”,而且很多“女红”项目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春天,我们走近了湖南省女红协会,发现女红文化不但是女性的独立精神文化,也是女性的独立创造文化,而女红类非遗像散落在城市乡村、田野巷陌的一颗颗耀眼明珠,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文蕴芬芳。

女红类非遗作为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技艺,正在不断通过“非遗+教育”“非遗+艺术”等跨界融合的方式广泛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

细细探寻每一个湖南女红类非遗项目,它们不但像珍宝熠熠发光,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暖、是母爱、是传承……它们融入了湖湘女性特有的精巧与细腻,更是湘妹子智慧与价值的象征。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记事以来,你收到的第一份来自母亲的礼物是什么?对于陈妙华的儿子来说,他从小到大,就不断收到母亲亲手制作的中国结。有时,是用中国结手法编织的可爱玩偶,有时,是中国结手环,有时,是一个挂在书包上的中国结配饰……林林总总,都是母亲朴素而深沉的爱。

陈妙华6.jpg

陈妙华是湖南女红协会会员,同时也是绳结非遗技艺传承人。最初,她做中国结只是自娱自乐,但后来,中国结却成为了她教育孩子的特殊方式。

爱绣花的女孩,成了中国结达人

陈妙华出生在广东,她的大姐是一名粤绣绣娘,“粤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我姐姐的绣品是‘免检产品’,师傅都不用检查,只要是她的绣品都会收。”看着大姐穿针引线的样子,陈妙华也颇为心动,她常常趁着大姐不注意,偷偷在绣品上绣几针,青涩的手法总是被大姐一眼识破。

在做手工的氛围里长大,陈妙华一直有一个理想:20岁要开一家DIY店,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享受做手工的快乐。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陈妙华成年后并没有开手工店,而是开了几家服装店,但她做手工的梦想并没有磨灭。有一回,陈妙华看到一个客人手上戴着一个好看的手绳,她忍不住上前,与客人搭话。客人告诉她,那是一根斜卷结手绳,是中国结里最基础的编法。这次交流,让陈妙华重新燃起了做手工的热情。她购置了非常多的丝线,买了中国结的书,抱着当时才1岁多的儿子,一边看店,一边对照着书学习编中国结。“越学越觉得中国结很美很奇妙,我们真的要重视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随后,陈妙华在她的服装店里开辟了一个隔间,给客人制作手环、项链等。边工作边做自己喜欢的事,陈妙华觉得很快乐。

陈妙华7.jpg

2013年,陈妙华考了中国结的高级证书,当时,她是全国第80位考到高级证书的人。“这个证书含金量高,至今全国只有100多位手艺人考取。”

 中国结让叛逆的儿子改变了

儿子上初中时,陈妙华暂停了工作去陪读。“当时他非常叛逆,老师天天找家长。”她觉得,再这样下去,儿子的成长会出大问题。

怎么样才能正确引导儿子呢?陈妙华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结。“我想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告诉他,妈妈也是从不懂,到通过努力而有所收获的。”

让陈妙华意外的是,看似叛逆的儿子居然能静下心来做中国结,而且学得很快。“有一次,我教儿子做琵琶结,当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我就让他早点睡,第二天起来再做。”

第二天早上,陈妙华刚起床,就发现一个完好的琵琶结规规整整地放在了床头柜上,着实给了她一个惊喜。“一个那么调皮的孩子,却能静心做中国结,我觉得他还是非常有毅力、能认真做事的人。”

陈妙华8.jpg

就这样,陈妙华教儿子做了好几年的中国结,儿子也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学生。儿子从此不再是师长眼里的“问题学生”,而是一路顺利升学,直至去年大学毕业出来工作。

传承中国结技艺

最初,陈妙华做中国结,就是自娱自乐、闭门造车。后来,一名在黑龙江的朋友联系她说,哈尔滨要举办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展会,问她要不要来。“我的作品会有人喜欢吗?”陈妙华觉得,是时候把自己做的中国结面向市场了,于是,她打包了这些年来做的所有中国结饰品,装满了一个大行李箱,买了火车票就直奔哈尔滨。

让她没想到的是,展会时间未过半,她带来的所有中国结就被一扫而空。整箱子去,空箱子回,陈妙华又是高兴又是心疼,高兴的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大众认可,心疼的是自己多年的心血一下子就没了。“我当时就决定,以后的中国结作品都不售卖。”

陈妙华3.jpg

多参加大型赛事、传承好中国结技艺,是陈妙华现在的目标。“我的授课以社会教学和公益教学为主,公益教学是不收费的,在湖南省图书馆、长沙市图书馆、老年大学这些地方我都在授课。”

让陈妙华略微感到沮丧的是,很多人学习中国结,要么是当成爱好,要么是想给自己的商品“镀金”,很少人能坚持下来的。“有几个学员,交了钱来学习,但只上了一次就再也没有来过,我联系他们说可以上门教学,他们也都拒绝。”

不过,也有学员让陈妙华惊喜不已。“一个10岁的小男孩,跟着我的课一直在坚持学习。”看到还有孩子喜欢中国结,陈妙华心中更坚定了要传承中国结技艺的决心,“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消失了。”





编辑:罗雅洁

审核:吴雯倩

log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