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生育支持十条”放大招,从结婚到养娃一路护航

2025-11-06 阅读数 16601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从鼓励婚假延长至20天,到鼓励产假延长至188天;从将适宜的分娩镇痛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到对二孩、三孩且子女未成年的家庭买房给予购房金额或面积补贴……近日,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份《十条措施》文件构建了“婚恋—生育—托育—养育—教育”支持链条体系,覆盖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迈出坚实一步。11月4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了政府部门、医院、妇联及专家学者,深入解读政策亮点,探访湖南在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实践与经验。

婚恋支持:

从“催婚”到“助婚”

让年轻人“想结婚、敢结婚”

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起点上,湖南率先从婚恋环节入手。《十条措施》中明确鼓励用人单位在国家规定婚假的基础上,将职工的婚假延长至20天;有条件的地方可向新婚夫妻发放结婚红包或消费券;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婚恋活动,搭建安全、可靠、便捷的婚恋交友公益平台。

早在《十条措施》发布前,湖南省妇联就围绕婚恋需求构建了全周期服务体系。2024年,省妇联指导今日女报精心打造“湘亲湘爱”婚恋服务品牌,开发“湘亲湘爱在一起”小程序,聚合单身男女资源、婚育关爱巾帼志愿者资源和婚恋专家资源,联动开展大型交友联谊活动,近年来各级妇联共举办活动近千场,有效服务适龄青年婚恋需求。省妇联积极推行移风易俗,引导全省举办集体婚礼等活动,2024年承办“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全国万人集体婚礼(湖南)分会场活动,倡导树立婚恋新风尚和婚礼新模板。

此外,《十条措施》中还提出要扎实推进婚俗改革,破除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大力倡导尊重生育、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的新型婚育文化,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湖南在推进婚俗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澧县、汨罗市入选全国妇联移风易俗工作试点。澧县除了开设婚前辅导、婚后矛盾调解外,还成立了婚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澧县婚俗改革具体工作。目前,全县291个村(社区)100%成立红白理事会,100%将婚俗改革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

微信图片_2025-11-06_165404_696.jpg

澧县婚俗改革现场。

汨罗市179个村(社区)均成立红白理事会,瞭家山社区创新建立“屋场网格+志愿服务”模式,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行为主动劝导,推动婚俗新风落地生根。

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孙继静表示,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从‘催婚催育’到‘助婚助育’,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育龄群体特征的精准把握。过去更倾向于改变主观意愿,现在则通过改善客观条件来提升婚育意愿。”   

生育保障:

减轻负担与提升体验

让生育更舒适

除婚恋支持外,湖南在生育保障方面打出了“组合拳”,从延长产假、提高医保待遇到扩大保障范围,全方位减轻家庭生育负担。在促进安全舒适生育方面,《十条措施》明确提出合理规划布局保障助产服务供给,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适当增加高品质产科床位设置。同时,新政将产假延长至188天,并落实男方20天护理假,为新生儿家庭提供更充足的照护时间。

今年,湖南省已先后推出一些生育支持政策。自3月1日起统一调整生育保险费率为0.7%,提高了产前检查费补助标准和生育住院医疗费限额支付标准。其中生育住院医疗费支付标准显著提升:顺产从3000元左右提高到4000元;难产(含剖宫产)从3600元提高到6000元;生育多胞胎的家庭每多一个婴儿就增加1000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湖南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省妇幼保健院成为感知政策温度的一线窗口。

微信图片_2025-11-06_165408_651.jpg

省妇幼保健院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

“生育支持政策调整的亮点之一,就是将无痛分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省妇幼保健院医保科主任唐知介绍,以往需要完全自费的椎管内麻醉技术,如今参保职工可以实现“零自付”。以省妇幼保健院为例,这项约1800元的费用现全部由医保基金承担。

据测算,《十条措施》实施后,职工医保孕产妇的生育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产前检查费用报销额度从原来的600元提高到1200元,合并门诊统筹待遇后,最高可报销至2700元。唐知举例说明:“在我院进行一次普通分娩,总费用约6000元。参保职工在享受提高后的各项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可能只需要2000元左右,较之前减少了一大半。”

除了直接的经济减负,《十条措施》还扩大了保障范围。孕产妇在孕期因并发症、合并症住院的医疗费用,现在均可按照疾病住院政策报销,为准妈妈提供了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对此,孙继静认为,婚恋与生育政策的协同推进产生了“1+1>2”的效应。“婚恋支持为生育保障创造了前提条件,而完善的生育保障又增强了年轻人步入婚姻的信心。”她举例说,当年轻人看到从结婚红包、婚假福利到分娩报销、育儿补贴的全流程支持,会对婚育产生更积极的预期。

托育托幼:

破解“带娃难”

筑牢困境儿童保障网

生育意愿的高低,往往与孩子出生后的养育成本直接相关。对此,湖南在托育服务与儿童发展保护方面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案。

托育服务供给被列为重点领域之一。湖南将开展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公办托育服务网络建设,着力增加公建托位供给,提高公建托位占比。积极推行公建民营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普惠、多元、优质托育服务,大力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

这些年,湖南不少企业在这方面已有积极尝试。记者了解到,像艾华集团、湖南机场集团等企业,公司为双职工家庭创办的爱心托管班,就有效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微信图片_2025-11-06_165410_879.jpg

艾华集团爱心托管班活动。

而在“加强儿童发展和保护”方面,《十条措施》也提出,要建立困境儿童精准分类保障机制,推动开展委托照护服务,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心理等系统性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使其享受正常家庭儿童待遇。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湖南不仅关注“生”,更致力于“育”,特别为缺乏有效监护的困境儿童织就了一张精准、温暖且坚实的保障网。

记者在省民政厅采访得知,湖南通过印发专项指导意见,已建立困境儿童精准分类保障机制,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委托照护服务。目前,全省已有39个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开展委托照护服务,集中照护困境儿童1549名,为孩子们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心理等全链条专业服务,使其享受与正常家庭儿童同等的成长待遇。

这一政策理念已转化为可复制的实践样板:湘西州“慈爱园”通过“党委领导+政社联动”,实现“养育+成长+就业”全链条保障;汉寿县“爱心学院”创新“民政+教育”双牵头机制,整合近十个部门资源,提供“一条龙”精准服务。

微信图片_2025-11-06_165412_721.jpg

湘西州“慈爱园”活动。

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措施被写入湖南《十条措施》,标志着“生育友好”从对生育行为的支持,扩展至对儿童生命全程的保障。它向社会传递出温暖而坚定的信号:即使“家庭失灵”,政府也将履行兜底责任,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从根源上纾解社会对“生育风险”的忧虑,为构建生育友好环境筑牢底线。

“湖南近期推出的婚恋支持与生育保障措施,体现了政策设计的系统性思维。”孙继静表示,“从企业提供婚恋福利、婚假延长,到无痛分娩纳入医保、提高生育报销标准,这些政策形成了一个从婚前到育后的完整支持链条。”

孙继静对《十条措施》的实施前景充满期待。她建议,推动社会价值观从单一竞争导向转向多元幸福观,为婚育创造更包容的文化土壤;通过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政策协同,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家庭支持体系;社会媒体能呈现更真实的婚育图景,帮助年轻人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和应对能力,“提升婚育意愿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让政策从文本走向生活,真正转化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特别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