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获五金,她用戏曲点燃孩子心中的“小梅花”

2025-10-30 阅读数 15930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10月29日,重阳节,株洲市芦淞区南方第三小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百余名退休老教师回到学校,除了看看自己曾经工作奋斗过的地方,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行程——观看学校原创花鼓戏《梦·翔》。在此前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这部以“传统戏曲演绎航空追梦故事”为核心,将传统艺术与航天元素等科学教育相融合的节目获得了“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业余组集体项目)”。

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而在舞台的角落里,宾玮安静地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自信地绽放,十分欣慰。

宾玮是株洲市芦淞区南方第三小学副校长,同时,她也是一名戏曲教育的实施者,在10年的戏曲教育过程中,她先后带领5个学校的孩子夺得省级或国家级荣誉,让戏曲帮助孩子们获得不一样的成长。

微信图片_20251030171114_510_607.jpg

花鼓戏《梦·翔》

缘起:从零开始的破冰之旅

2015年的秋天,株洲市启动“戏曲进校园”行动,如同一阵春风,悄然吹开了宾玮教育生涯的新篇章。彼时,这位株洲高家坳小学年轻的音乐教师刚因排演音乐剧荣获省一等奖,从此便与戏曲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对全然陌生的戏曲领域,这位六岁习舞、高中学美声、大学攻民歌的株洲姑娘,毅然踏上了求学之路。在国家京剧院的殿堂里,她将过往的音乐积淀融会贯通,把“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语言,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情感表达。

回到高家坳小学,宾玮以音乐课堂为阵地,开启了戏曲教学的破冰之旅。当她发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兴趣时,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萌生了——创建京剧社团。最终,60名孩子通过筛选,开启了系统的戏曲学习。那段日子,午后的操场总能看到她和孩子们的身影,后空翻练习让武生们身上青紫斑斑,刀马旦们手掌被红缨枪磨出了水泡,飞天舞者的水袖长达15米,每次练习完手臂都累得抬不起来。

2017年,京剧串烧节目《粹·梨园》在“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湖南赛区的舞台上惊艳四座。从《三岔口》的武生表演到《卖水》的身段唱段,从飞天舞的飘逸到刀马旦的英姿,孩子们凭字正腔圆、基本功扎实的表演,最终斩获一等奖。这一刻,宾玮知道,戏曲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深耕:五校辗转的育才之道

因工作调动,宾玮的戏曲教育之路在十年间延伸至五所不同的学校。从高家坳小学到何家坳小学,从白关中心小学到湘江小学,再到如今的南方第三小学,她走到哪里,戏曲的星火就燃到哪里。

在何家坳小学,她指导的花鼓戏《补锅》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业余A组金奖,两名参与表演的同学获得“中国小梅花金花”称号;次年,《打铜锣》蝉联全国金奖。

转战白关中心小学后,她以当地特产白关丝瓜为切入点,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创作了花鼓戏《游·新村》,同样斩获省一等奖。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戏文中提到的内容,宾玮特地带着孩子们来到了白关丝瓜培育种植基地采风,并给孩子们讲述了白关镇的变化与发展。

微信图片_20251030171105_509_607.jpg

宾玮跟孩子们在一起

而在南方第三小学,她创编的集体原创花鼓戏《梦·翔》更是一举摘得2025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全国最高奖。这个以“传统戏曲演绎航空追梦故事”为核心的节目,通过32名青少年的视角展现对科技的向往,巧妙融合湖南花鼓戏的“唱念做打”与航天元素,既保留了非遗的地方特色,又赋予传统戏曲时代内涵。

但没有人知道,就在参加省赛前的24小时,《梦·翔》原定的主角却因突发喉炎,无法参加节目。焦急万分之际,宾玮看到了正在排练的一个学生小郭(化姓),由于胆小不敢大声说话,在原定的节目设计中,他只有一句唱词和三句台词。宾玮立马决定:“小郭,你来试一下‘吴运铎’一角的独唱段。”但小郭下意识后退半步,双手紧张地攥住衣角:“老师,我不行……我连台词都记不全。”

宾玮没有气馁,而是翻开剧本的最后一页,向他讲述吴运铎在失去左眼后继续科研的故事。在宾玮耐心劝慰下,小郭擦干眼泪,接过了剧本,一遍一遍练习。

当《梦·翔》在国赛的舞台上获得荣誉的时候,小郭已经从一个不敢大声说话的孩子,变成挺直腰板接受掌声和专家高度赞扬的小演员。

有人好奇,为何无论是在城市中心学校还是乡村小学,宾玮总能带领孩子们在戏曲领域取得佳绩?她的答案简单而深刻:“一校一品”。每到一所学校,她都会深入挖掘该校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戏曲教育。在她看来,戏曲并不高深,孩子和美的距离其实很近——那些鲜明的角色、生动的故事、华美的妆扮,总能与孩子们纯净的内心产生天然共鸣。

花开:比奖杯更珍贵的成长

十年的戏曲教育生涯,五座沉甸甸的奖杯背后,最让宾玮珍视的从来不是荣誉本身,而是孩子们通过学习戏曲获得的成长。

她依然记得高家坳小学那个叫小涛的孩子。身材瘦小、性格内向的他在班上并不出彩,直到一次戏曲课上,宾玮发现他身体异常柔软,能轻松完成劈叉、下腰等高难度动作。在宾玮的鼓励下,小涛加入了戏剧社团,开始专业学习舞蹈。如今,那个曾经不起眼的孩子已从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毕业,经常到世界各地演出。

“那个在《补锅》里演小聪的、令老师头疼的调皮男孩,现在已经是戏曲学院的专业生了;那个在《刘大娘笑呵呵》里主唱的孩子,不仅戏好,成绩也一路往上走……”谈起学生的点滴成长,宾玮的眼里闪着光,“这些,才是我最珍贵的‘奖杯’”。

在她的教学日志里,记录着这样一段感悟:“戏曲教学的魅力,从来不在于奖杯的成色,而在于如何让孩子们在角色中遇见未知的自己。每个孩子都是一粒待唤醒的种子,教师要做的不是修剪,而是给他们一场恰到好处的春雨,用爱心、耐心和慧心去浇灌。”

十年,五校,五金。这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位教育者用热爱与坚守,在时光中刻下的温暖印记。在传统戏曲与现代教育的交汇处,宾玮以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也让戏曲这颗古老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青春的芬芳。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