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妈妈援藏3年!她把湖南的辣椒、蓝莓种到西藏大棚里……

2025-09-11 阅读数 10405

编者按

雪域高原映初心,巾帼聚力绽芳华。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是值得铭记的历史节点。为聚焦湖南援藏工作,今日女报/凤网策划推出“湘遇格桑花”系列报道,将笔触与镜头对准援藏女干部、妇联组织,她们用心用情用行动,与雪域高原妇女同心携手,谱写了动人的奋斗篇章。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推动桑日葡萄‘乘机’出藏闯市场”“湖南援藏再发力!隆子县黑青稞深加工项目成功签约……”从西藏回来已经一个多月,但喻智慧仍旧习惯每天点开“湘遇山南”微信公众号,追踪湖南援藏的新动向。

喻智慧是湖南省科技厅的一名援藏干部,曾任山南市科技局副局长。在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座谈会上,她作为代表讲述了自己在雪域高原书写的动人篇章:与队友们探索“产业+龙头+项目+团队”模式,做大做强有机果蔬、藏香猪等产业,打造山南首个农业科技园。

“一次援藏行,或许只是一粒种子;但千万人扎根,终将让高原开出最绚烂的花。”这是她的心声,更是一段铭刻在雪域山河间的湘藏情缘。

果断抉择:二孩妈妈毅然援藏

从湖南到西藏,千里迢迢的路,喻智慧走得干脆。作为一名女干部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主动报名援藏?”

“在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中,有一位成员正好是我同处室的同事。”群聊里,喻智慧常能看见同事分享的西藏工作日常:科技创新比赛办起来了,氛围火热;孩子们也有了明亮先进的科普教室。被这种纯粹的热情感染,一种想为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及纯真的人们做点什么的念头便在喻智慧心里油然而生。

“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当时,喻智慧的大儿子正在上初中,小儿子还没上幼儿园,正是需要妈妈陪伴成长的年纪。丈夫和母亲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任,只告诉她:“西藏,值得你去作为!”

1.jpg

喻智慧在高原上种树。

于是,三年前,喻智慧如愿成了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从三湘大地向西跨越3500公里,向上攀升3500公尺,踏上雪域高原。

初到西藏,工作队便遭遇了“高原关”和疫情的双重考验。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不仅失眠、缺氧是家常便饭,还面临着物资保障不足、无法及时开展工作的问题。而喻智慧主动接过了后勤保障的担子。

“要带领队员们渡过难关,不仅要保障好后勤,更要关注大家的情绪状态。”她像一位贴心的大家长,时刻留意着队员们的心理变化。每天,喻智慧会准时在工作群里分享一段励志语录,与每一个队员都及时沟通,分享彼此的家乡故事和生活趣事。大家适应了环境后,援藏工作慢慢开始步入正轨。她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当地的科技创新中。

2.jpg

喻智慧调研当地农牧企业。

破局之道:用科技融合“盘活青稞产业链”

援藏干点什么?山南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是什么?这是喻智慧在开展援藏工作后的内心首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遍了山南四县的企业和科技部门后,她摸清了当地科技创新的实际困难——只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一家科研院所,平台少,人才少,创新主体更少。在基础研究几乎是空白的背景下,做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融合,几乎成了喻智慧必然的选择。

从2家高新企业到20多个科技项目,这场变革始于一次深夜座谈——2023年7月,喻智慧在“湘援夜谈”中,围绕山南科技创新的三大难点和各县援藏工作队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正式提出了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民生、科技援藏工作者与各县援藏工作队“融合”的概念。“科技在其中,既是引领支撑,更是桥梁纽带。”

3.jpg

调研园区建设。

如今,在贡嘎县高原食品加工产业园,专门加工青稞、牦牛奶和牦牛肉的生产线如火如荼,一家龙头企业的年销售额可达3.8亿元,喻智慧告诉记者,这些正是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融合”成果。

“两年前,援藏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来了一批农业企业。要让青稞、牦牛肉等本地农产品真正立足于市场,只能依托于技术创新。”科技部门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还叠加了优惠政策奖励,对接联系专业技术团队帮助企业推陈出新。“通过品种改良和精加工技术,青稞每斤的价格可以提升到原来的15倍左右,风干牦牛肉的增值也有两倍多。我们和长沙援藏队一起打造了高效的物流体系,确保产品能够及时、新鲜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一批批湖南援藏工作队的接力耕耘,早已为山南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这也给科技创新带来了作为的空间。在隆子县,印遇龙院士团队已深深扎根,聚焦品种优化、饲草本地化、营养精准化,藏香猪全产业链蓝图呼之欲出;桑日县的葡萄产值6400万元,其中产销葡萄酒30万瓶,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超20%,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喻智慧告诉记者,之后,自己还计划针对葡萄栽培、酿造技术、新产品研发等问题,继续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洞庭实验室主任单杨团队合作攻关。“要让科技的‘融合力’,持续激活这片土地的无限可能。”   

沙地奇迹:零基础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援藏三年,喻智慧有一套自己的思路:一是接过上一批工作队的接力棒,一茬接着一茬干,用时间集聚量变,争取质变。例如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持续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认定多个区级、市级“众创空间”。“其次便是竭尽全力,寻求突破,做好一切能做的事。”

2022年,喻智慧接到了任务:在山南建设首个农业科技园区。面对“无基础、无土地、无资金”的现状,喻智慧意识到:“若按常规路径,这就是一个三年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在自治区科技厅和湖南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她打破传统园区建设思维,开始探索“产业+龙头+项目+团队”模式——不设专属地块,不增行政编制,而是依托扎囊县雅江沿岸已初具规模的有机果蔬产业带,遴选农牧龙头企业作为核心载体,以科创项目为引领,联动多地科研团队创新。

4.jpg

扎囊高原有机蔬果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前。

5.jpg

扎囊高原有机蔬果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后。

在喻智慧的计划里,园区的建设首先要突破三个方向。“建成冷链物流中心,解决农产品保鲜难题;建立高原果蔬质量检测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融合雅江生态景观,打造观光农业和农旅融合示范带。”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一建设方案便获自治区批复,命名为“扎囊高原有机蔬果农业科技园”。

6.jpg

喻智慧和专家一起讨论育种。

园区建起来了,又如何盘活让其可持续发展呢?于是,喻智慧推动引入农科院专家团队,整合起了西藏、湖南两地的科研力量,科技的杠杆效应开始显现。雅江两岸原本风沙肆虐的沙化土地,通过大棚种植和根系发达的芦笋实现固沙改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核心区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戈壁田园的蔬果园里,邹学校院士团队的辣椒品种结出独特的高原风味,湖南省农科院谭亮萍教授将蓝莓试种成功,而高原香野品种草莓更是以独特口感迅速抢占西藏90%市场份额。

2023年底,这片凝聚着智慧与坚守的土地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科技援藏不是输血,而是唤醒土地的潜能。这片沙地种出的不仅是果蔬,更是西藏乡村振兴的希望。”三年以来,喻智慧和团队在科技项目实施、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牵头制定《山南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激励政策》等文件,累计实施高原沙化地有机芦笋高效栽培、研究编制百种疾病藏医方案等20多个科技援藏项目,为山南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那些喻智慧亲手栽下的科技种子,已在雅江两岸抽枝展叶——沙地里长出的网纹瓜正甜,而比果实更甜的,是当地牧民捧着分红时绽放的笑脸。

这位女干部,用一千个日夜证明:科技的火种,终将在高原燎原。


编辑:徐珂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