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长会”火上热搜:找平衡,学放手

2025-09-18 阅读数 15529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欧阳婷

今年开学季,湖南高校的迎新方式不约而同地多了一个新花样——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多所湖南本科院校陆续开起了“大学生家长会”。这一本属中小学的常见场景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质疑“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家长会意义何在”,也有人认为“家长会能够搭建沟通桥梁,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家长会”这场开学季的“特别仪式”,背后究竟是“过度保护”还是“创新共育”?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微信图片_20250918145057_19_909.png

体验:学校召开新生家长会,要求家长“学会放手”

回想起9月10日参加的新生家长会,刘女士(化姓)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这个家长会有意义,且必要。”

刘女士的女儿西西(化名)今年考上了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以为到了大学后,以前朝夕相处的家长和孩子有了“距离感”,但没想到在西西开学前两天,刘女士收到了女儿转发自新生微信群中辅导员发出的一条消息:召开新生及家长见面会。

看到这条信息,刘女士向记者坦言,西西已经习以为常,“从小学到高中,每次开学都会召开家长会”,她自己也不意外,“有不少朋友透露,他们参加了孩子学校或者学院召开的新生家长会,西西也希望我去,她觉得由我和老师沟通,可以把一些信息了解得更加透彻”。

在家长会上,学院领导、教师代表和新生辅导员等一行人先后向在场的新生和家长们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和专业培养方案,讲述了学院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和育人成效。

“老师和辅导员们的介绍,向我们家长传达了一个信息,要‘学会放手’。”刘女士说,比起初高中家长会的事无巨细,大学这一场新生及家长见面会更像是通过让家长了解孩子们在大学的学习内容和生活起居,打消家长的顾虑,让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身份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孩子能够尽快适应学业和生活的改变。

刘女士还透露,在家长会后,家长们不再被允许进入学生寝室和教室。

9月14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长沙理工大学旁听了一场“新生家长会”。

微信图片_20250918145058_20_909.jpg

“我女儿性格内向,如何在大学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土木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孩子需要学习哪些技能?”在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新生家长见面会上,面对家长提出的具体问题,学院老师当场展示了近年来毕业生发展轨迹大数据,并结合不同性格学生的成长案例进行剖析。这种“背景介绍+实证数据+个性方案”的交流模式,让家长周先生感慨:“原来大学教育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放养’,而是有精准导航的系统工程。”

据了解,长沙理工大学2025年新生来校报到时间为9月13日至14日,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

“对于学院来说,这是实现家校共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家长而言,尤其对高校教育模式不太了解的家长,则是全面了解孩子所在学校、所在学院、所学专业、所遇老师的渠道。”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汪功伟向记者介绍,在学院新生家长见面会现场不仅有学院领导针对学院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升学就业等情况进行介绍,还有专业老师宣传安全教育、防诈骗教育。

“在交流环节,家长们对我们的硬件设施、文化建设都很认可,他们最关心、希望了解的其实就是孩子们的就业和升学。”汪功伟认为,之所以对“大学生家长会”提出质疑,一是部分“大学生家长会”流程化比较明显,展示成绩为主、双向交流较少;二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18岁了,就交给学校了”。

汪功伟还说:“放手与支持的平衡点,就是家长充分信任学校,与学校达成充分互补,使孩子在一个有爱、有责任、有担当的环境中成长。育人最重要的是育心,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心灵的两个港湾,能一起联动当然很好。”

调查:新生家长会已成高校常态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发现,大学生家长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常态。在湖南,已有多所大学下属的院系选择在新生报到季召开家长会。总体来看,大学家长会和中小学家长会的不同是,多个高校都强调了“非强制性”。例如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5届新生900余人,参加家长会的有460余名家长;除了线下会场,多个学院还开通了线上参会的渠道。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2025年本科新生家长见面会,主要向家长介绍了学院历史、师资团队、专业课程和未来发展路径。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除了介绍人才培养情况、学院学生思政工作体系外,还让辅导员从生活、学业、人际三方面给家长支招,携手陪孩子“向阳成长”。

也有高校家长会设置了开放日活动。在新生报到期间,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向家长和学生开放参观了由学院研发和设计的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系统实验室,既展示了学院在新能源领域的科研实力,也帮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未来的学习方向。 

微信图片_20250918145056_17_909.jpg

观点:从“管理”到“赋能”,构建“成长共同体”

“对于不少孩子来说,突然失去家长的陪伴和指引,是很不习惯的。”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赵玉燕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初入校园的大学生马上就要面对来自专业分流、科研参与、职业规划等多方信息,然而,多数新生处于成年初期,缺乏独立处理学术压力、心理危机、社会适应等问题的经验,应需而生的大学新生家长会,能够让家长更好地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同时,随着家庭教育的“精养”模式成为主流,家长希望能够持续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高校的新生家长会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渠道,满足了家长对子女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的知情权,缓解了一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赞成家长一直陪伴着孩子不放手。”在赵玉燕看来,这个陪伴应该是有时间限制,在帮助孩子们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运行规则、完成学业和职业上的规划、提高解决矛盾危机的能力后,“家长就可以逐渐放手,让孩子们独立成长”。

“新生家长会拓宽至大学校园,实则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家庭、学校与个体关系深刻调整的缩影,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其本质是高等教育从‘单向知识传播’向‘家-校-社联合培养’转型过程中,家校关系从‘机械连接’到‘有机连接’,再到‘守望共生’的动态重构。”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专任教师冯帅帅告诉记者。

在冯帅帅看来,新生家长会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他认为,过度的沟通会抑制学生社会技能发展,导致学生有一个“延长的青春期”;同时,大学生家长会不同于中小学校的家长会,其核心是建立“成长共同体”,一旦内容设计存在偏差,则会导致孩子无法完成角色转型,“真正有效的高校家校协同应聚焦‘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彰显从‘管理’到‘赋能’的转变”。

记者手记:

在“放手”与“牵绊”之间寻找教育的平衡点 

采访过程中,一位母亲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家长会结束时,辅导员特意提醒我们‘别偷偷帮孩子铺床’。”这句玩笑背后,是当代家庭教育中微妙的矛盾——我们既希望孩子快速独立,又忍不住为他们扫清每一处可能遇到的坎坷。

高校家长会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成年边界”的讨论。当大学围墙内出现家长的身影时,有人看到“巨婴化”隐忧,有人则发现家校共育的新可能。

值得思考的是,许多家长最关心的仍是就业率与考研数据。这折射出高等教育的现实困境:当社会竞争前移到大学校园,家庭与学校不得不成为“战略同盟”。正如一位社会学教授所言,“家长会的意义不在于替孩子决策,而在于帮助他们在奔跑时看清跑道。”

教育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但放手从来不是瞬间的转身。当高校主动推开家校沟通的窗,或许我们该少些“该不该”的争论,多些“如何做”的探索——比如让家长会从“成绩汇报”转向“成长对话”,从“生活包办”升级为“精神支持”。毕竟,最好的陪伴,是让孩子知道身后有目光,而前路需独行。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特别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