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把课堂搬进3D游戏,帮留守儿童戒网瘾

2025-10-23 阅读数 12215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请接收来自数学王国的紧急任务,成为‘皇家勘探员’……”近日,一段“00后老师把学习做成游戏”的视频火了——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完全小学的课堂上,解方程变成了收割“知识麦田”,背古诗化身为解锁“古镇密语”,孩子们每周要完成十余项“农耕任务”,但却不是真正的干农活。他们通过答题收集装备、经营数字农场,学习的知识被编译成了游戏代码。

这场别开生面的游戏课堂,究竟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又给乡村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成长与改变?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微信图片_20251023165429_132_909.jpg

把学习当成一场探险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在河南、湖北、湖南、江西4省进行过的一项关于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专题调研曾发现,手机在农村普及率很高,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

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完全小学教师李翔的学生也不例外。6年前,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了家乡任教,教过科学、语文、数学,学生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支持和关爱,手机便成了孩子排解情绪和寂寞的工具。

“孩子们觉得学习枯燥,却对各种游戏里的名词如数家珍。”为了改变学生们“机不离手”的现状,李翔的课堂开始有更多书本外、大山外的内容。

科学课的设备有限,李翔会带着孩子们外出,从自然、山水里汲取科学知识;师生和本地作家合作,创作了一本讲述浦市镇人文历史的书籍,还在北京开了一场签售会,这些经历都成了课堂后额外的分享;学校的各处场景被制作成了线上的3D建模,即将毕业的孩子们也都能够留下难得的回忆。

同样是游戏爱好者的李翔,也尝试着用倾听和陪伴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主动沉迷,而是因为游戏里产生的刺激和满足感,成了他们日常情绪的出口。”

李翔不想把游戏视为洪水猛兽,“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关键是老师要善于引导”。于是,一个想法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能否做一款乡村孩子们会喜欢的游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翻译”成他们愿意了解和参与的探险?

说干就干。李翔自学了编程,尝试把之前制作的学校3D建模导入游戏引擎,熟悉的教室、操场成了需要探索和战斗的场景和关卡,学生们需要通过答题捡“知识”装备才能打败“难题”boss。他请来学生试玩,了解他们对于游戏类型的偏好,参考孩子们常玩的游戏,又开发出了“数了个学”等一系列不同玩法的“学习”小游戏。“孩子们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者’,而变成了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冒险者’。”

微信图片_20251023165431_135_909.jpg

梦想战队的启航

今年9月,李翔成为浦市镇中心完全小学四(2)班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师。开学第一天,他就把自制的经营类“像素谷”游戏搬进了课堂。“孩子们很惊喜,还给班级取了专门的游戏名,叫梦想战队。”

在“像素谷”里,梦想战队的成员们共同拥有一片农场,通过完成“每日委托”赚取经验升级个人和战队的段位,每次升级都可以装饰农场,也可以向老师兑换一个愿望。

李翔告诉记者,游戏的核心是把学生们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升级”。例如每日委托里的“科学实验家的清单”“数学精英大挑战”,就是把各科目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转化为游戏语言。“农场的设定让这些山里的孩子很有代入感,他们的愿望也并不是简单的发文具、零食,而是让老师陪他们唱首歌、玩游戏,丰富学生们的娱乐和精神生活。”

“我的初衷不是想要去做一款游戏,而是想要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能让他们眼里有光的课堂。”不提“提升学习热情”“避免沉迷网络”这样的抽象词汇,学生们对课堂变化的感知是朴素的。如今,“有趣”是出现在孩子们口中的高频词,原本沉闷的课间也活跃起来,关于如何提升游戏“段位”的讨论不绝于耳。更重要的是,原本抗拒学习的孩子们,日常作业一科不落地完成,甚至还“卷”起来。

微信图片_20251023165430_133_909.jpg

“也许这些游戏不会给他们的成绩带来很大提升,但我相信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爱上学习。”最近,李翔把学生们在玩游戏中成长的经历分享到了社交平台,收获了将近3万网友的点赞,不少家长、乡村教师都在向他咨询游戏的制作,希望用这种方式打破由电子游戏筑起的无形之墙。

这位扎根乡村的教师也正计划着开发更多玩法应用于课堂,将游戏推向更多乡村学校,“用创新激发兴趣,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场精彩纷呈的探险之旅”。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特别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