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成流量!湘女新农人成“湘村推荐官”

2025-10-30 阅读数 12635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你看这稻子,从泥里长出来也能闪着金光!”10月29日,周文娟举着一束饱满的稻穗,身后是翻滚的金色稻浪,对着镜头笑得灿烂。

十年前,周文娟带着创业梦回到湘潭县排头乡,遭遇猪瘟、暴雨、颗粒无收等打击;十年后,她从“面朝黄土”的传统农民,转型规模农业实现双季稻亩产超500公斤的“湘村推荐官”。这个“80后”湘妹子,把手机当“新农具”,让乡情通过方寸屏幕涌向远方。 

微信图片_20251030171916_140_909.jpg

回乡创业,种地也要种出美

周文娟的创业路几经坎坷。2013年,她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湘潭县排头乡,接手了亲戚的猪饲料生意,却在生意越做越红火时遇上了猪瘟;想开辟新出路,前往江西学习鸡、鸭养殖,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多年的打拼化为乌有,周文娟一筹莫展。这时,一次偶然参加的培训,让她认识了家乡的种粮大户彭水平。“她告诉我,湘潭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有很多新农人在县内种水稻,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26万亩以上。”周文娟逐渐产生了规模化种粮的念头,决定转行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2019年,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周文娟在排头乡排头岭村承包了两百多亩田,专门种植水稻。秧苗刚抽穗,便逢连续两个月的大雨,损失大半。“当时很多人都说我连田也不会种,还不如在外面打工。”

面对村民质疑的声音,周文娟下定决心:“种地也要种出美!”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为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田模式,她自学现代农业技能,尝试引进无人植保机等新型农机,并探索科学管田,育秧、播种、收割、烘干等种粮全流程机械化,以此种出更优质的稻谷。

在周文娟的坚持下,种植效果显著。她流转的500余亩田每年以种植双季稻为主,早稻平均亩产量700公斤以上、晚稻500公斤左右,在规模化生产领域属于较高水平。“而且我们的稻谷品种优、品质好,基本会被粮食经纪人在田边直接收走。”

微信图片_20251030171916_141_909.jpg

视频记录家乡,她成为湘村推荐官

“一路走来,我接受了太多家乡人的帮助。”周文娟细数着:同乡的农户主动向她交流技术心得、分享种植经验;村干部积极为她争取各类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还为她联系专业的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这就是我想拍视频记录家乡的初衷,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2019年起,周文娟开始在网络上发布推介家乡的视频。手机成为“新农具”,视频成为“新农活”,她从零开始学习拍摄技巧、产品推介。“最初只是想试试,没想到就像打开了新世界。”上河捞鱼、稻田插秧、采莲,记忆里的成长故事变为周文娟的创作灵感,她的视频越来越火。今年8月,她成为乡里的“湘村推荐官”,帮村民们拍摄、推介农产品。

“我就像是农村生活的‘记录者’与‘宣传员’。”在今年村里的重阳节活动现场,周文娟捕捉“村味、农味、土味”的乡土人情;在山珍集市,她生动接地气地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帮乡亲们卖货;在田间地头,镜头切到金灿灿的稻田和正在热火朝天劳作的农户,让网友既见文化热闹,也赏乡村风光。

如今,周文娟的镜头不仅是记录乡村的窗口,更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她的账号点赞量已经超过6万,吸引了上万名“铁粉”关注她的返乡创业故事。而她的家庭农场也吸纳了留守妇女定期参与,让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在家门口就业。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带着新思维回来。”未来,周文娟计划联合更多热爱家乡的年轻人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带着更多本地农户用镜头讲述自己的乡村故事。“让每个农民都能成为家乡的代言人,这才是真正的‘种地种出美’。”

微信图片_20251030171903_139_909.jpg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