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休学打台球,天才少年赵心童夺冠背后的家庭力量

2025-05-08 阅读数 48049

文/罗雅洁

北京时间2025年5月6日凌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中国斯诺克球手赵心童以总比分18比12战胜东道主名将马克·威廉姆斯,夺得第49届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冠军及50万英镑奖金。

2.jpg

图/新华社

取得这场胜利后,赵心童创造了两项重要纪录:打破英伦三岛选手多年来对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垄断,成为在该赛事夺冠的第一位中国球员、首位亚洲球手;也成为第一位以业余球员身份从资格赛晋级斯诺克世锦赛正赛并最终登顶的球手。赵心童夺冠的消息,刷爆了社交平台,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3.png

4.png

荣耀背后,是父母用爱与智慧铺就的成长之路。从楼下台球桌旁初露天赋,到成为职业赛场的璀璨新星,赵心童父母始终践行“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他们尊重孩子对台球的热爱,将房间改造成球房、聘请专业教练,甚至在关键节点支持孩子休学专注练球。正是这份理解与支持,让赵心童感慨自己是“台球圈里最幸福的小孩”。

让孩子快乐成长

1997年,赵心童出生在广东深圳,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和众多家长一样,他们也怀揣着望子成龙的期许,但更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奉为教育圭臬。这份初心,为赵心童的人生铺就了温暖底色。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家里楼下的台球桌,开启了赵心童的梦想之门。父亲赵小伟回忆,儿子小时候成绩优异,当问起想要什么奖励时,那句不假思索的“去打球”,让他们意识到,台球已悄然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起初,赵小伟对儿子打球心存顾虑,他为孩子规划了“学习+练球”的平衡模式:白天在校认真学习,放学后由自己陪伴去球房。每天一小时的台球时光,既满足孩子的兴趣,又不耽误学业。

随着赵心童对台球的热爱愈发浓烈,父母面临着艰难抉择:是让孩子按部就班完成学业,还是支持他追逐台球梦想?

4.jpg

初中时,赵心童文化课成绩稳居班级前三,母亲文安笑试探性地询问他大学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得到的是毫不犹豫的回答——“打球”。那一刻,文安笑读懂了儿子眼中的坚定,她毅然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儿子的兴趣是什么,我就让他做什么”。

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练球条件,父母把家里的房间改造成球房,并聘请教练来指导。2009年,父母为在读初中的赵心童办理休学手续,支持他全职学球。这个率性之举让亲戚朋友难以理解,但这一决定背后,是父母对孩子天赋的认可,更是对“快乐成长”教育理念的坚守。

赵小伟说,之所以做出让孩子休学的决定,一是孩子喜欢,二是他们请了不同的老师来看,儿子确实有这个天赋。“作为家长,我们觉得他就算在职业道路上走不远,也能有一份他自己喜欢的职业,那也很好。”父母想着,孩子能打好就继续好,打不好了再接着回去上学,结果孩子一路打得都还不错,后来就没再去学校了。

这样的做法在中国的世俗眼光里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对孩子极其不负责任的。但结果,一个天才就出现了。这并不是说,赵心童父母的做法要被提倡与鼓励,这是一个极个例的做法,背后也有家庭条件等因素支撑,但是他们的做法在“唯学历论”的当下还是值得所有的父母思考。

每个孩子成材不一定都要走学习的道路,作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也许是要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走的路,并尽自己所能帮孩子创造条件走下去。

鼓励和支持的力量

在赵心童的成长路上,父母始终是最坚实的后盾。小学时,父亲每天陪伴他练球;初中后,姑父来到深圳,一边为他补习文化课,一边带他跟随丁俊晖的老师伍文忠学习,每天练习七八个小时,持续了三四年时间。

长达十几年的练球时光,赵心童从未喊苦喊累,也从没想过放弃。赵小伟说,这是因为儿子喜欢台球,打球让他很快乐。而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也是赵心童勇往直前的动力。

儿子从不喊苦,赵小伟认为,父母也不应该给孩子太大压力,只要看到他有努力、有进步就足够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输赢是常事,很多家长可能会脸色不好看,但我和他妈妈没有埋怨过他,都是鼓励。”

名师指导加上父母的鼓励支持,赵心童进步迅速。在留洋英国、进入斯诺克学院之后,他顺利成为了职业球手,一步一步走上了冠军宝座。

13岁时,赵心童在中青赛青年组斩获亚军,并在深圳公开赛上夺冠,单杆最高分达到惊人的140分。

2016年,赵心童通过世界业余锦标赛递补晋级职业赛场,正式开启了职业斯诺克之旅。

2021年,赵心童夺得斯诺克英锦赛冠军,成为斯诺克英锦赛首位“90后”冠军,也是斯诺克三大赛(世锦赛、大师赛和英锦赛)夺冠的首位“90后”球员。

赛后,赵心童难掩激动,他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夺冠后第一个想打电话给爸妈,他们每天在国内看我的比赛……”

儿子独自在外漂泊,母亲文安笑只能通过网络获取一些儿子的信息,见证他每一次的成长。不能陪在儿子身边,她时常心怀愧疚。但看到儿子为梦想拼搏的身影,又深感欣慰。这份理解与支持,让赵心童在追梦路上无畏前行。

赵心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感谢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他曾说:“有这样的父母真的特别好,我感觉台球圈的小孩里我算最幸福的。”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对父母教育最真挚的肯定。

5.jpg

年少求学,漂泊四方,父母的支持和关爱,支撑起了赵心童美好的未来。

 

注:部分素材来源于深圳晚报、大商报、纪录片《成为丁俊晖》等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