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技花”!她们是湖南科技大会上“最亮的星”

2024-09-13 阅读数 10555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实习生 韩潇 黄盼玲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9月10日,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在教师节到来前夕,湖南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本次大会上,有6位女性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成为科技领域“最亮的星”——勤勉不辍,诲人不倦!她们是巾帼奋斗者,也是科技女园丁。

节日来临之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特别采访了两位新朋友、回访了两位老朋友,听她们讲述站在科技前沿,培育科技新星的故事……
她与学生一起“追光”

攻克重金属污染世界性难题

2.jpg

我是海外归来的科研工作者,也是最普通的人民教师。

20年前,刚回国的我曾陷入对科研道路的迷茫中——什么样的科研方向,能让我即便在短期内见不到曙光,也依然能坚持前行?

2005年,我上网看到柴立元教授提出的“铬渣污染是世界性的环保难题”,这句话打动了我,也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从事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

我的心愿是坚持在重金属污染控制化学领域深耕,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为重金属危废资源化治理寻找新赛道上的曙光。

我国重金属危废产生量全球第一,污染风险极大,面临“脱毒摘帽”的巨大挑战。于是,从2005年开始,我带领学生开始在“追光”道路上不懈努力。从原始创新到核心技术攻关,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突破,攻克了重金属污染世界性难题,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重金属危废微纳米相快速生长分离重金属的全新理念。

在科技强国的路上,我深知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重要性,所以这些年,我花了很多心思培育学生。

2.png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刘炜珍,就是我的学生。从小,刘炜珍家庭困难,但成绩非常优秀。在硕士期间第一次下厂考察的路上,她跟我透露希望尽快工作的念头。

我看到了刘炜珍的能力。她的物质结构基础非常好,若能坚持从事科学研究,服务于急需物质结构人才的重金属污染控制研究,一定可以大有可为。

我耐心地开导刘炜珍,鼓励她坚定地选择学术道路,不必急于求职。在我的鼓励下,她继续读博,与我胼手抵足,一起针对危废中极易富集重金属细颗粒相探索破解之道,最终发现了危废中关键细颗粒相快速矿化分离重金属的全新原理和方法——这一重大原理性突破,最终在2022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教书育人,不敢懈怠。过往岁月,我每年至少出差100多天,教授过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今年,我们主导的“重金属危废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对我们努力的见证,也希望这些成绩能像一道光,指引更多学子毅然前行,为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她带领学生创新材料

助力中国可再生能源突破

3.jpg

9月3日,由我主持的“A-DA’D-A型受体光伏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机理研究”项目,获得了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份荣誉,凝聚了我和团队及学生无数努力和汗水。

作为新能源锂电池的“黄埔军校”,中南大学在锂电池材料、光伏材料等先进能源材料的研发实力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怀着对新能源研究的浓厚兴趣以及对家乡的热爱,我义无反顾地选择来中南大学从事先进能源材料的科研工作。

然而,缺资金、缺实验室、缺学生……这些问题曾让我非常为难。在导师李永舫的大力支持下,我建立起了实验室,并与导师合作培养了自己的团队研究骨干。

这些年,尽管工作繁忙,但我对学生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无论多忙,我都会抽时间进行一对一交流,不仅关心学生的科研工作,也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就业情况。每次课题组有同学过生日,我都会组织大家集体给他庆生。我和学生也没有代沟,经常一起吃饭、玩游戏、打球,就像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快乐科研,是我导师传给我的科研理念,如今也是我科研团队的口号,甚至成为实验室里年轻人践行的科研信条。而我的快乐源泉是:热爱生活、追求卓越,致力于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

我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要求很高,如果不达标,我会要求我们学生反复实验,直到拿到最严谨的数据。但我也很能包容错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在指导学生的博士论文时,我还会将学生的原稿与修改版本进行对照,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改,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与想法。

我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每个学期,我都抽空给本科生开课,分享国际前沿资讯,激发他们的科研创新激情。

2.jpg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光伏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关键途径之一。自2008年以来,我组建研究团队不断在光伏材料的创新道路上笃定前行。

然而,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在研究创新光伏材料过程中,研究团队遇到了诸多挫折与挑战。为了找到实验最佳条件,我总是耐心地带领着团队寻找问题根源,不断优化实验路径和参数,反复进行测试及分析。

2019年,历经11年的苦心研究和反复实验,我带领研究团队终于研发出新分子构型有机光伏材料,引领有机光伏薄膜电池持续创造世界纪录效率。

如今,中南大学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心人才辈出。近5年来,我们已培养博士8名、硕士56名,在读博士12名、硕士21名。

科研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人才培养的不断层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我将倾尽全力,努力提升自己的硬核本领,为国家培养、储备一批人才!
她勉励学子

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4.jpg      

9月2日,新学期正式开学。我早早来到湘江实验室,忙着和团队对AI大模型及其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开展攻关。
2023年,我们团队研发了AI大模型、工业操作系统、北斗导航等前沿领域的7个原创产品。其中,智慧交通轩辕大模型是实验室首款面向交通领域独立研发的多模态AI大模型产品。

30余年奋战在科研一线,我和我的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230余篇,其中ESI前1%高被引论文40余篇,入选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我时常跟我的学生说:“不能单纯在书斋里做学问,而是要把学问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紧密契合,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才会有价值、有成果。”

做顶天立地的研究,需要天道酬勤的决心与毅力。我经常告诫学生:“当别人比你更聪明,比你的平台更高、能力更强,这个时候,你应该更勤奋一些。”我希望科技工作者勤于学习、与时俱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她嘱咐学生

坚持科研报国的初心

     5.jpg

我今年从事有色冶金自动化领域研究已经42年了。回想起我刚入行时,身上有一股湘妹子不服输的韧劲。

从2017年起,我又带领团队为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将搬迁的冶炼生产基地进行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3年过去,“智能工厂”建成了!这也是国内首家锌冶炼智能工厂,支撑了我国锌冶炼电耗、产品质量等核心指标世界领先!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钻研技术的这些年,我是非常有紧迫感的。全球科技产业竞争激烈,我们要敢于抓住机会,解决“卡脖子”难题。

40余年科研路,我怀抱着科研许国的初心,怀抱着为国担当的使命,在高精尖科技领域一路“狂奔”,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入选国际IEEE会士,还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而更让我自豪的是,36年讲台生涯,我的学生中有10余位国家级技术人才。这些年,不光在自动化领域,参与科研的女性越来越多。她们仰望苍穹,渴望探索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她们埋头攻关,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开拓奋进;她们追逐远方,把接力棒传给一代又一代人,用科研梦成就强国梦!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娇点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