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一页”,他们为何写下嘱托给“外人”

2025-04-03 阅读数 11493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欧阳婷

当一位老人准备订立遗嘱,录音、录像、手写遗嘱、留存指纹、回答询问、公证员公证……这一套流程完整且顺利地走完,大约不超过1个小时——财产有多少?打算留给谁?便成了人生“最后的选择”。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而为避免财产纠纷,不少老人选择去中华遗嘱库、遗嘱公证处等地解决“身后事”的难题。

2.jpg

在2025年清明节来临之际,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白皮书,首次披露空巢、孤寡老人立遗嘱的数据。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为40176份,11.59%的空巢老人、71.59%的孤寡老人选择将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

为何在传统观念里被定义为“家务事”的遗嘱名单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外人”?情与理之间,老人们又将作出怎样的选择?

故事>>

丈夫孩子去世后,她把遗产留给了病友

家住长沙的唐丽娟是一位独居老人,丈夫和大儿子先后去世,小儿子远在国外,因关系不好,几十年也不曾来往。

2021年,当时78岁的唐丽娟生病需要住院手术,在术前,医生告诉她,需要她的监护人来签字,否则在程序上,医院无法为其完成手术。但唐丽娟认为她足够清醒,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她自己给自己签字就行。可医生还是拒绝了。

唐丽娟和医生争辩的场景被同病房的一位病友陆大壮看见了。看着因为没人签字而无法接受治疗的唐丽娟,陆大壮提出由他来履行唐丽娟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为唐丽娟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看着眼前和自己孩子年纪差不多的陆大壮,唐丽娟同意了。

和陆大壮越来越熟悉后,唐丽娟也了解到,陆大壮之前是一位村支书,经常为村民们提供帮助,现在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担任职务,但依旧有一副热心肠。唐丽娟病愈出院后,陆大壮还时不时拎着自家产的土鸡蛋、新鲜青菜来看望她,陪她聊聊天,打扫家里卫生,及时修理坏了的家具电器。

唐丽娟和陆大壮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一天,她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她想让陆大壮照顾自己的老年生活,而在自己去世之后,让陆大壮继承遗产。

于是,唐丽娟前往公证处,希望签订一份遗嘱。得知唐丽娟的来意,公证处的工作人员建议唐丽娟和陆大壮签订一份意定监护协议,指定陆大壮在唐丽娟有需要时,能够合法地履行监护人的义务;之后,工作人员又指导了唐丽娟写下了她的遗嘱,在遗嘱中写明:陆大壮负责照顾唐丽娟的老年生活,唐丽娟名下的财产在其死后归陆大壮所有。

但没想到,在遗嘱完成没多久后,唐丽娟的亲戚出现了,并且对唐丽娟把所有遗产留给陆大壮的行为表示了反对。原来,唐丽娟是北方人,家中还有不少兄弟姐妹,她年轻时和丈夫一起南下工作,因为各自成家,且距离遥远,她逐渐和兄弟姐妹之间有了隔阂,除了逢年过节时的祝福,其余时间几乎不会联系。

这一次提出反对的是唐丽娟表兄弟家的孩子,他们认为,唐丽娟还有亲人在世,应该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来照顾她终老,并继承遗产。

听完侄子们的理由,唐丽娟犹豫了,在她看来,侄子侄女们终究是自己的家人。于是,她前往公证处修改了自己的遗嘱,希望把遗产留给亲人。

在这过程中,陆大壮依旧如往常一样照顾唐丽娟。而得知遗嘱已经修改的侄子们,却返回了北方老家,留唐丽娟一人生活。

看着悉心照顾自己的陆大壮,唐丽娟再次陷入纠结。几经考虑下,她又一次修改了遗嘱,最终决定把遗产留给照顾自己的陆大壮。

和儿子闹翻后,他把财产留给远房侄子  

今年3月,李义强在遗嘱里写明:把名下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和存款留给了邻居小李,不给儿子留一分钱。他有一种朴素的观念——要把财产留给对自己最好的身边人。

今年72岁的李义强是邵阳人,在社区其他人眼里,他是个不太好打交道的老人:独居多年,不爱出门,也不爱和别人说话,唯一常去照顾他的邻居小李住得离李义强家不到100米远,从血缘上来看,他算是李义强的远房侄子。

但李义强有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儿子就一直在深圳工作,买了房、成了家。”常年没有生活在一起,李义强和儿子一家的亲缘关系非常淡薄,别说儿子逢年过节都不曾带着儿媳孙子回家,就连电话平时也不怎么打过。

李义强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儿子工作忙,要养家压力大;儿媳不适应湖南的气候和生活,回来也没意思;孙子也上课,学业负担重,两地来回也累得慌。”但年纪大了,生活总有不便之处,拿快递、去外头办事、看病、吃饭......于是,邻居小李承担起了照顾他的重任。

一次凌晨,李义强突发疾病。第一通电话,他打给了小李,要他赶紧送自己去医院;第二通电话,他打给了儿子,问他能否回家一趟,照顾自己。危急时刻,李义强想的是,万一自己没挺过去,儿子回来也能见最后一面。最终,李义强转危为安,在医院里住了一个多月,但儿子一直没有回家。与之相反的是,小李天天下班后来照顾他。

自此,李义强对儿子寒了心,反而跟小李的关系越发亲密,他甚至想过自己的身后事该如何打算:儿子一家不一定能及时回来,葬礼干脆交给小李操办。

但他从没想过自己的房产和存款还有可能给除了直系亲属之外的人继承,直到参加一场社区举办的普法活动。那场活动上,律师介绍了一个案例:一名老人的儿女们未尽到赡养义务,于是老人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指定财产由多年来照料自己的外甥继承。活动结束后,他主动拉住了来普法的律师,询问:“我能把财产都留给远房侄子吗?”

在律师的解释中,李义强理清了更多遗嘱订立的法律常识。比如,若未订立有效遗嘱,他离世后遗产将由儿子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依法继承。而小李作为远房侄子,并不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属于“外人”。再比如,遗嘱看似只是订立的一小步,其实包含着咨询、精神评估、法律分析、宣读录像、见证、保管等很多步骤,过程必须规范和完善。

律师告诉李义强,像他这样把遗产留给“外人”的虽然不占大多数,但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于是,在律师的帮助下,李义强立了一份把所有财产留给小李的遗嘱。

现状>>

情与理的纠结,天平两端的矛盾

“这些年来,进行遗嘱公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年将近400例,呈现上升趋势。”长沙市星城公证处主任王凌瑾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将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如外甥、侄女、孙女,甚至是好友、邻居的情况也渐渐出现。但对于将财产留给所谓“外人”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来说,遗嘱订立这一行为带来的牵绊影响,远比想象的还要复杂。

1.jpg

公证员正在接待咨询遗嘱事项的老人。

一方面,是老人的情感偏向。“比如他们生病或是独居时,亲人不问不管。老人肯定会想去世以后,把自己的财产留给长期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人。”另一方面,则是法定顺位继承人大多仍在世,例如兄弟姐妹、子女,在大众印象里,更为亲近的血缘关系让财产继承具备了更多的正当性。“一旦违背了这种‘正当性’,家庭就会面临更多的争吵、纠纷。”

王凌瑾见识过因为遗产分配不满而闹上法庭的各种情境:小女儿为抢房产,与兄长闹上法庭;儿媳妇不满没有自己的一份,逼着老人更改遗嘱。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人留下了两份遗嘱,最后一份遗嘱里,他将所有财产留给了照顾自己多年的保姆而不是女儿,结果女儿诉诸法庭,与保姆展开了长达6年的遗产“争夺战”。

“尽管最后按照遗嘱的有效性,法院将大部分遗产判给了保姆,但这件事对于双方当事人的影响和伤害是巨大的。”因此,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在定立遗嘱的过程中会特别谨慎。王凌瑾告诉记者,大约有三成的老年人会来公证处多次修改遗嘱。

当一位老人准备订立遗嘱,录音、录像、手写遗嘱、留存指纹、回答询问、公证员公证……这一套流程完整且顺利地走完,大约不超过1个小时——财产有多少?打算留给谁?便成了人生“最后的选择”。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而为避免财产纠纷,不少老人选择去中华遗嘱库、遗嘱公证处等地解决“身后事”的难题。

在2025年清明节来临之际,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白皮书,首次披露空巢、孤寡老人立遗嘱的数据。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为40176份,11.59%的空巢老人、71.59%的孤寡老人选择将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

为何在传统观念里被定义为“家务事”的遗嘱名单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外人”?情与理之间,老人们又将作出怎样的选择?

有时,矛盾的产生不只是情与理的纠葛,还和遗嘱订立是否规范相关。邵阳市北塔区一品法律服务所主任肖品祥告诉记者,每一种遗嘱都有形式要件要求,但有些老人会在一张纸上草草写下,没有年、月、日,没有签名,或者多处涂改,有些则是见证人即受益人或有利害关系。“这种情况下,遗嘱无法生效,各继承人之间往往通过诉讼解决遗产继承问题,而最后的判决结果往往难以实现老人最初的意愿。”

因此,2019年,肖品祥创建了一品传世遗嘱库,专门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订立、终身免费保管遗嘱。“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为邵阳地区的500余名老人提供了相关的服务。”在帮助老人立遗嘱时,肖品祥会充当“调解员”的角色,一边劝亲属和老人缓和关系,一边建议老人对财产进行合适比例的分配。

“但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尊重老人自己的意愿。”肖品祥说,立遗嘱的人各有各的考虑,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都是旁人无权干预的私事。  

3.jpg

公证员协助市民填写资料。

让“身边情”受到法律保障  

“一般来说,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前来咨询遗嘱订立,我们首先会考虑老人之后可能会面临的失能、失智问题。无论从自身生活,还是从参与家庭或社会事务而言,他们都需要他人辅助。”王凌瑾说,自己会推荐老人选择意定监护公证和遗赠扶养协议。

老人为自己设定的监护人大多是和自己相伴相知多年的近亲属、朋友、伴侣,甚至在萍水相逢中逐渐建立起信任基础的陌生人。“身前,意定监护让他们之间的情谊有了法律的保障;身后,老年人和意定监护人之间‘投桃报李’。”

此外,薄薄的一张遗嘱,凝结着老人一辈子的亲情、纠葛、希冀,还有担忧。

王凌瑾记得,她曾经办理过一个遗嘱公证案件,来办理公证的是一对老夫妻,他们要把夫妻两人唯一的一套房子留给自己的孙女小周。但没想到,几天后,一名中年男子来到了公证处,希望可以推翻老两口之前的遗嘱。原来,这名男子是小周的父亲,也是老两口的亲生儿子老周。

“明明儿子还在世,老人家却立遗嘱给了自己的孙女,我们工作人员都十分疑惑。”经过沟通询问,大家了解到,原来老周在小周年幼时就和小周的妈妈离婚,离婚后又快速组建了新的家庭,小周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老人担心小周在自己去世之后没有地方可以去,决定把遗产留给她。但这一决定遭到了儿子一家人的拒绝,他们也希望能够继承老人的房产。

“面对儿子的反对,老两口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把房子留给了小周。”王凌瑾很能体会老人家的良苦用心。“生死无常,在公证处,许多普通老人通过立遗嘱的方式表达爱。”王凌瑾说,遗嘱公证帮助老年人实现财产的顺利传承,这些经历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跨代的情感,现在通过公证文书展现出来、保护起来,牢牢地将他们凝结在一起。

(为保护隐私,文中唐丽娟、陆大壮、李义强皆为化名)

观点>>

老人立遗嘱,更多是为处理心事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独居和空巢老人已超过1.18亿。这一数据揭示了中国老龄化进程中一个隐藏的伤口:每四位老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在“情感孤岛”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立遗嘱意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指出,老年人对财富传承规划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也凸显出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多元的财产形态下,遗嘱作为财富传承工具的重要性。遗嘱,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分配安排,更承载着老年人对家庭关系延续、情感寄托的期望。

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总体患病率达到43%。其中,亲子关系问题是导致空巢老人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代际沟通不畅、空巢老人缺乏情感寄托以及对子女赡养缺失的失望等,都是促使他们立下遗嘱的心理原因。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没有立遗嘱很容易导致家庭矛盾,甚至可能演变成法律纠纷。根据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的数据,继承纠纷案件同比增长约38.92%。其中,法定继承纠纷占39.2%,其他继承纠纷占54.3%,遗嘱继承纠纷仅占6.5%。

“没有遗嘱的家庭,往往容易陷入更复杂的法律泥潭。”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曾向媒体公开表示,在中华遗嘱库12年来接待的空巢老人中,33.38%直言立遗嘱是为“简化继承程序”,31.62%为“避免家庭纠纷”,更有11.59%打破传统将财产赠与孙辈等非法定继承人,“老人来立遗嘱,表面上是处理财产,实际上是在处理心事。”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中华遗嘱库2024年度白皮书》中看到,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遗嘱库遗嘱咨询数量达572141人次,遗嘱登记保管数量达357512份。立遗嘱人群数量已连续多年增长。

普法>>

六种遗嘱方式可保障“最后的选择”

邹露璐(上海市锦天城【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

从法律角度来看,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完全有权将自己的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如朋友、邻居、社会组织等。

4.jpg

这一权利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关于遗嘱自由和遗赠的规定。比如《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予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对于遗嘱继承,《民法典》更是有非常翔实的规定。如《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而对于非法定继承人,只要遗嘱有效,受遗赠人权利就受法律保护。并且继承开始后,遗嘱执行人或继承人需协助实现遗赠。若遗产被侵占,受遗赠人还可起诉要求返还。

值得提醒的是,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而言,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谨慎地评估受赠人的动机。要警惕个别非法定继承人可能出于功利目的接近老人。老人们可通过长期观察或多方沟通来验证受赠人的诚意,然后再做财产的安排。无论是老人还是受赠人,都需在法律框架内以诚信和尊重为前提。

编后>>

人生最珍贵的财产是陪伴  

在传统观念里,遗嘱总是与衰老、生死、欲望相关连,若非一些顾虑或者契机,大多数人也许都认为还不到立下白纸黑字的“那时候”。但当人生即将行至最后一刻,老人们不再忌谈生死。有的对亲属失望、只想把财产留给照护多年的远亲或近邻,有的孑然一身,干脆指定病友、护工做监护人……

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立遗嘱将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这一现象,也许能够为我们传递一些正向的能量。这种遗嘱行为体现了非血缘关系间的互助与关怀,有助于构建更包容的社会支持网络。但与此同时,当老人将毕生积蓄留给这些温暖过生命的人,既是对善意的回馈,又何尝不是对亲情缺席的无声叹息?

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与情感上的依靠。生命的终点不该只有冰冷的遗产分配,更应有温暖的亲情环绕。毕竟,再丰厚的物质馈赠,也抵不过病痛时儿女握紧的手,寂寞时孙辈甜甜的一声“爷爷”“奶奶”……

陪伴,是一种无声的承诺,更是一份温暖的力量。我们希望每位老人都能在儿女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中,将遗嘱真正回归为家庭爱的延续,我们也祝愿每个人的晚年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颗孤独的心都能在陪伴中找到情感归宿!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娇点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