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社会时钟”母女档:打破年龄枷锁,奔赴心中热爱

2024-07-11 阅读数 33941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欧阳婷

古有“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今有18岁上大学、22岁毕业工作,25岁结婚、27岁生娃,60岁带孙子……“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儿”,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这句话?

对于大部分人,人生就像一面时钟,指引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着,社会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会时钟”。

但偏偏有这么一群女性,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逆社会时钟”——近日,51岁的硕士毕业生王女士得到了全网祝福。这位来自四川成都的妈妈在48岁时成功考研,成为全校年龄最大的学生。她与青春洋溢的孩子们共同进步,被网友称赞为“逆社会时钟典范”。

拒绝“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后,人生轨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了3对“逆社会时钟”的母女档,她们在职业生涯稳定期或是逐渐步入退休状态的年纪,开始探寻不同常规的道路,与女儿、母亲组成最佳拍档,一起听她们讲述“逆行人生”。

50+  学习不晚!

爱折腾的妈妈跟女儿一起考研  

今年53岁的陈应文,在株洲一所高校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即将退休的她有着多重身份:学生眼中认真负责的老师,女儿眼中温柔可靠的母亲。不过,她更喜欢的是湖南工业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的身份——2022年,她研究生毕业。

2.jpg

2022年,陈应文研究生毕业。

陈应文是一个主动与“社会时钟”对抗的人。在选择读研这件事上,陈应文有很强的主动性。

“我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我觉得人活着必须有目标,达成目标,无关年龄和身份,以前如此,未来亦如此。”在过去,作为一名老师,陈应文教过语文、数学、历史,除了本职工作应该掌握的知识外,她从没有停止学习。“我有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古筝六级等多项合格证,而且每天都会阅读背诵《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经典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

长期在学校工作,让她对更进一步的学历提升有了想法。但受限于高校繁忙的工作,这个想法一直无法实现。转折出现在2018年,陈应文的女儿准备考研。

“备考初期,女儿总是找不准状态,有时学着学着就消沉了,我想鼓励她。”言语很苍白,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言传身教,此时陈应文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陪女儿一同考湖南工业大学。

研究生考试,对于众多年轻人来说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二战”“三战”的不知凡几,对陈应文而言,年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工作,无一不是她要一个个战胜的“拦路虎”。于是,陈应文和女儿都开始了苦练:下班下课后,车载音响播放的是英语单词,女儿和她跟着音响一遍遍重复记;做家务时,平板电脑不是追剧,而是听老师讲题;到了深夜,母女二人坐在一桌挑灯夜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应当积极面对难题,竭尽全力去克服它,敢于追求热爱,这才是人生的意义。”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学习持续了将近一年,直到录取通知来临,陈应文紧绷的精神状态才真正舒缓。“我们都成功‘上岸’了!”

2019年,陈应文以初试第二名的成绩被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录取,女儿因为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放弃了这次深造机会。

陈应文并没有因为女儿的选择而影响自己,她走进了教室,从昔日讲台上神采飞扬的教师,成为坐在讲台下,和“小一辈”同学们打成一片的“姐姐”。

“现在社会生活这么丰富,人们在拓宽自身眼界的同时,逐渐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陈应文发现,那些在心智上不给自己设藩篱的人,只要他想做,就不存在因为年龄不能去做的事情。

读研究生时,陈应文一边工作,一边抽空上课,一边和同学、老师讨论自己观察、理解到的一些法学现象和问题,把时间掰成三瓣来用。得益于精准的规划,她把每件事都按照半小时、一小时的单位来分配,写一份作业预计时间多长,最终完成花了多少时间,如何提升速度,她会在心里做一个复盘。在这样极限用时的状态下,陈应文的坚持贯穿于她的求学生涯。

“之前我会想,等到了50岁,我的生活会不会还和之前一样,两点一线。”而真正走到了这个年龄,她感受到了“刚开始”的人生。“因为长期保持学习状态,我接触到了很多全新的领域。”毕业后,陈应文回到了工作岗位,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但她还有很多设想:学习家庭教育专业知识,成立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开一些公益性的讲座,或者在法学方面进一步学习、深造。

“‘逆社会时钟’不是要去做不一样的事来证明自己的独特性,而是要做自己,完善和追求自己的目标,这个过程,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时钟的过程。”陈应文说。  

60后,皆有可能!

她与女儿当同事:起号,陪拍   

拿起单反、背起相机包,穿着短袖马甲长裤跑鞋……与刘小燕初见,压根看不出她已年近六旬。今年57岁的刘小燕是一位来自邵阳市新邵县的摄影师。但在此之前,她和身边的朋友一样,遵循“社会时钟”——经历过下岗、创业开店,也期待过退休带孙的晚年生活,直到2017年50岁时,她的女儿大学毕业,她有了不一样的新想法。

3.jpg

当身边退休的朋友开始准备颐养天年、含饴弄孙时,平时喜欢用手机记录身边风景的刘小燕,从女儿手中接过了她闲置的单反,自学起了摄影。

起初,刘小燕完全不懂光圈、快门、感光度,都是自己一点点摸索,有不懂的就上网查,自己找感觉。同时,为了拍出更好的照片,她还不断更新自己的摄影设备,多年来,她在摄影上的花费达到了20多万元,“我不美容不化妆,摄影途中也顺便旅游了,等于所有的钱都花在了爱好上”。

“学摄影就要勤于按快门。”刚开始,刘小燕尝试去拍身边的亲人、朋友,“用学习的知识去拍,每次都会收获很多”。慢慢地,刘小燕开始把镜头对准陌生人——她的摄影作品发到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后,一些外地女孩到邵阳游玩时,会主动联系请她拍摄并予以报酬。

对于妈妈的热爱和改变,女儿唐漪淇并不意外,在她看来,“妈妈一直以来热爱生活,可能是与她一直愿意观察生活,热爱艺术的心有关”。

刘小燕的改变也给女儿唐漪淇带来了更多灵感。

此前,唐漪淇研究生毕业后,一直留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一年只回老家一两次。每次回家,刘小燕都会拿起相机,将镜头对准女儿,“女儿回家的时间不多,想把她所有的成长和变化,都通过镜头记录在我心里。”5年的时间,刘小燕就为女儿拍摄了1000多张写真,异域风、古风、田园风,各式各样的风格都有。

为了能给女儿拍出好看的照片,刘小燕做足了功课。“一回家,妈妈就拉我出去拍照。”拍照的过程中唐漪淇发现,妈妈对于周边适合拍照的地方,以及这些拍摄地什么时候好出片都了如指掌。

“每次成片都很令我惊艳。”说起妈妈的拍摄水平,唐漪淇语气中满是骄傲。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是她与妈妈专属的回忆。

拿起一张取景于瀑布边的照片,唐漪淇忍不住笑出了声,为了拍到最好的角度,她和妈妈的鞋子各被水冲走了一只,母女俩只能光脚回家。“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好有趣,世上还有比我们更酷的母女吗?”

2022年,因为出差的关系,唐漪淇在家住了一个多月,从事媒体工作的她善于捕捉流量和热点,在和妈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她开始萌生把妈妈的爱好变得更有吸引力的想法。为此,她向刘小燕建议,两人共同经营社交平台账号,拍摄变装视频。女儿唐漪淇是模特,负责策划内容和服饰、化妆、道具;妈妈刘小燕则是摄影师,负责确定拍摄地点,准备设备。而运营账号的目的便是——母女俩一起从事新型职业:陪拍师。

因为唐漪淇一直很喜欢古风,第一期的主题就是“古风拽姐”。第一期变装视频发布后,很快引起关注,头戴幕篱的唐漪淇手持一把剑,穿行在竹林中,仗剑而行英姿勃发好似古代侠女,评论区不少网友纷纷点赞,“好想拥有同款妈妈。”

一段时间后,网友纷纷“催更”,母女俩先后拍摄了仿李清照、仿周杰伦、王心凌MV女主角等不同风格的视频。目前,在刘小燕的社交平台上,“挑战把女儿变成MV女主角”的系列视频成为她作品集点赞量最高的一个系列。

4.jpg

但唐漪淇坦言,虽然每个作品看着都很美,但拍摄的过程很曲折。

母女俩记得,点赞超过10万的“青蛇”是网友在评论区的建议。为此,刘小燕找到了一个河滩边,让唐漪淇进入水中拍摄。拍摄当天,下着蒙蒙细雨,两人又带了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灯光设备。为了保障女儿的安全,刘小燕特地叫了个朋友充当“安全员”,确保唐漪淇的安全。

好在成片出来后,唐漪淇扮演的“青蛇”一袭青衣,长发飘飘,摇曳生姿,被网友称赞有张曼玉的味道。

为此,刘小燕在社交账户上这样介绍自己:“我60后,自学摄影,女儿90后,陪我野蛮生长。”

而年近60岁的刘小燕也从摄影上找到了新的价值感——如今,曾经反对她“折腾”的丈夫会在她的社交平台下偷偷点赞,有更多的人请她为自己拍摄;她还加入了邵阳市摄影家协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还参与了摄影展,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摄影带给我很多快乐和感动,还有别人对我的认可和鼓励,没有想到50岁以后还能有这么丰富的人生”。

70+  大有可为!

妈妈拿“养老本”与女儿合伙开店  

今年45岁的吴芳,在自己的前半段人生,都按部就班:前18年,读书,20多岁,毕业找工作,30岁成家,之后,成了一名家庭主妇……

尽管如此,她依然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周围环境对年龄过分重视。

常有亲朋好友在快到30岁时就感慨自己老了,到了适育年龄,一些亲戚催她赶紧生小孩,理由是要“趁年轻”。等到了四十多岁,孩子已经出生,她想出去找一份工作,但和她曾学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几乎不会再考虑40岁以上年龄段的女性。

“只有年轻才具备选择的权利吗?”这个问题萦绕在吴芳脑海。直到一次和母亲张修兰的谈话,让她产生了对抗社会时钟的动力。“她看出了我的迷茫和不甘,鼓励我想做什么就去做,不用顾虑太多,最重要的是,她说‘大不了我陪你一起’。”

5.jpg

吴芳选择了创业,之前,她曾有过开一家小儿推拿馆的想法。“孩子6个月时曾经因为肠胃问题去医院,推拿、药浴等绿色疗法让他身体好转了起来,所以后来,研究中医推拿成了我的兴趣。”

毫无从业经验、多年未走上工作岗位,吴芳原本的“社会时钟”也许是——安心在家,专心养大孩子。创业对她来说,成了一件“逆行”的事。好在母亲和奶奶支持她,“我们年纪这么大了,都不怕失败,你怕什么?”

于是,“开一家小儿推拿馆”被吴芳提上了日程。72岁的母亲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和她一起学知识、上课、准备创业,奶奶充当“天使投资人”,给她注入了第一笔启动资金。而她从零开始,跑去长沙、郑州、杭州、青岛等地学习中医和推拿知识,考取中医健康管理师、高级小儿推拿师等证书。

6.jpg

“我还记得我去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的第一天,校园很大,我在18岁大一学生的指引下来到教学楼,班上大部分年龄都比我小。”尽管如此,但四十多岁的她身处其中,抛却了“什么年龄干什么事”的心理压力。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需要更多的努力。“特别是中医博大精深,寒热虚实,一旦推的方向反了,反而会加重症状。”于是,吴芳和母亲开始用孩子和丈夫“练手”,效果显著。“孩子现在4岁,通过健康推拿,感冒、咳嗽什么的从没去过医院了。”

学好了知识,下一步就是开店。对于吴芳和母亲来说,这更为复杂。为此,吴芳又特地去报名了成人高考,并考取了暨南大学市场营销专业。

吴芳是个喜欢分享的人,不论是最初的学习、考证,还是小店的经营,她都喜欢把自己的消息分享在朋友圈,有人赞许她上进,也有人在聊天框抛来不少问题——“你跑全国各地上课,忙着开店,孩子谁带?”“都这个年龄了,之前又这么久没工作,别折腾了。”

因为这些质疑,吴芳反而更坚定了内心的想法。她更想享受当下,“人生大事应该是发掘不同的自己”。

7.jpg

2023年,吴芳和母亲的小店正式开起来了,上下两层,面积虽然不大,但吴芳感觉这是自己的“世外桃源”。“除了母亲、妻子,我有了新身份——老板。”最开始,小店鲜有人光顾,常常连续三天都没有顾客,一个月仅算房租、水电、货品等基础费用,入不敷出。“我那时给自己定了一个期限,如果做三年,不能回本,我就停下,回去做好全职宝妈。”

吴芳珍惜每一位来店里的宝妈客户,有时母亲来店里工作,客户看到她们这对母女“推拿师”还觉得新奇,听完她的故事,再加上细心耐心的手法,往往就成为熟客。“她们常说,感觉自己追寻梦想的勇气也被我和妈妈带动了。”

现在,吴芳和妈妈一起经营着自己的小店,尽管刚起步半年多,但已经略有盈利,这让她看到了坚持下去的希望。“在做任何与社会期望不同的尝试之前,只要自己想清楚这一选择要承受怎样的后果,你愿意承担,这就够了,也许‘逆风而行’还会收获更好的结局。”   

湘妹子评论  

享受“逆社会时钟”追求自我价值

当今社会,无形的“社会时钟”似乎为每个人的生命轨迹设定了默认程序,结婚、购房、育儿……这些“里程碑”常常在既定的年龄节点上被期待和催促。人生的旅途中,年龄往往被视为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而总有一些女性执意打破年龄的枷锁与世俗的束缚,开启人生新篇章。

我们该不该“逆社会时钟”而行?早在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就给出了答案——“逆社会时钟作为一种突破传统社会规范的生活选择,对于个体的自由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得提醒的是,“逆社会时钟”的重点不在于“逆”,而在于正确倡导价值观。

政策层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追求“逆社会时钟”的个体提供更多的保障和便利。例如,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弹性的职业发展路径等,为个体创造更自主和平衡的生活环境;

教育层面: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多样化生活选择的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逆社会时钟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向学生介绍逆社会时钟的概念和实践案例,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选择;

社会层面:应该建立支持逆社会时钟生活方式的社会组织和网络,为个体提供相关资源和信息。这些组织可以提供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社交活动等支持,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宣传层面:媒体可以通过报道个人故事和成功案例,增加公众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知和认可度。

总而言之,摆脱“社会时钟”的真正意义在于倡导人类倾听内心最真实声音,奔赴心中热爱,追求自我价值。不论年龄几何,只要心怀梦想,勇于追求,相信我们能在生命的每个阶段绽放光彩!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娇点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