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女兵】蒋姿荣:不敢再看抗战片的百岁女兵

2015-08-20 阅读数 241509

抗战女兵 蒋姿荣

口述:蒋姿荣  记录: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实习生 钟叶  摄影: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小兵

104岁的国民党抗战女兵蒋姿荣对自己的抗战经历感到很骄傲,也不嫌“湖南老兵之家”发给她的纪念牌太重,把它与各种文字数据一起放在布袋里随身携带,还经常与人说起她的抗战经历。枪声号角、军歌嘹亮……这些都是蒋姿荣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8月7日,当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岳阳市平江县上塔市镇东源村的蒋姿荣家中时,她很高兴,拉着记者的手便打开了话匣子——但就是这样一位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老兵,如今最不愿看的,却是反映抗战历史的各类影视剧。

夫唱妇随,“胆小”姑娘上战场

根据中共岳阳市委讲师团和平江县上塔市镇人民政府共同主持出版的《铁血九岭-湘鄂边界抗战纪实》记载:“1938年10月19日中午,日机6架分成2队向平江县城俯冲低飞扫射,投掷炸弹、燃烧弹200多枚,整个县城一片火海,炸毁房屋3/4,死伤500余人;北街彭家祠堂伤兵医院60多名重伤员,全被炸死;宋家塘防空洞被炸毁,躲在洞内的50多人全部遇难。”而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革命军第21师、第92师、第82师、第98师等部队,分别驻守在平江县九岭沿线,与日寇展开血战,鲜血淋漓的场面惨不忍睹。”该书同时记录了不少平江县上塔市镇的抗战老兵生平,其中就有104岁的抗战女兵蒋姿荣。

我是1911年4月18日出生的,老家就在湖南平江县的冬塔乡(现上塔市镇)。抗战全面爆发后,同乡的曾宪典(又名曾荣照)拿着他叔父曾振的信,号召大家去当兵,保家卫国。我丈夫很快就报名去江西鹰潭参军,我胆子小,不愿离开他,也跟着去了。

我参加的是国民党的部队,在独立33旅。丈夫和我在同一个部队,他在33旅部搞军需。当时我和王赛梅一起,共有七个女生集体到曾振(平江县冬塔乡人,后来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编者注)夫人王慧兰处报到。因为我年纪最大,大家都推荐我带队。后来,我们被分配到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时,我又被推荐为库员,后升为中尉库员,还是带领这六个姐妹。

当时,我们主要负责给士兵发放衣服、被子等生活用品,后因前线需要,长官曾振将我们7人调至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卫生科当护士以及看护兵,我主要在药房里负责发药。因为物资匮乏,受伤的士兵打不上消炎针,就是用碘酒洗一下伤口,然后再上点药简单包扎一下。部队里也没什么有营养的东西可以吃,偶尔会找当地群众买一点红薯。部队的人都苦啊!

就这样,我一直跟着部队跑,部队到哪儿我就到哪儿。日本鬼子好厉害,他们的飞机到处飞,一个炸弹扔下来,大家都要赶紧趴到地上。

 

抗战女兵 蒋姿荣

抗日歌曲,战争年代的“心灵鸡汤”

毛泽东曾说,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抗日救亡时期,中国诞生了很多抗日歌曲,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延安颂》、《团结就是力量》、《歌唱二小放牛郎》、《游击队之歌》、《八路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其中,《松花江上》是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了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和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1937年,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再次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抗日战争时期,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松花江上》的故事。一天晚上,八路军摸到敌人的碉堡下面,向伪军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然后给他们唱了《松花江上》。唱完后,碉堡中一个操着东北口音的士兵带着哭腔说:“再唱一遍,好吗?”于是,《松花江上》再次响彻夜空,歌声激起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怀念,渐渐可以听到碉堡中传出的哭泣声。几天后,这位要求“再唱一遍”的东北籍士兵,居然带着武器和他的几个兄弟向八路军投诚。

《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也传到了蒋姿荣所在的部队。

抗战的时候唱了很多歌,只不过大多已经忘记了,但我还记得《松花江上》。这首歌唱起来像哭一样:“……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还有一首抗日小调《保家乡》,几十年过去,我仍然记得:“同胞们,细听我来讲,我们的东北上有一个小东洋,几十年来练兵马,东洋逞霸强,一心要把那中国亡,伊呀嘿。九一八,平地呀嘛起风浪,一月里领人马强占了我沈阳,杀的杀啊抢的抢,老百姓遭了殃,东北四省被灭亡,伊呀嘿。卢沟桥,二次又动刀枪,抢占我黄河北,又占我扬子江,南京杀人几十万,国都变屠场,哪个见了不心伤,伊呀嘿……”

那时候,有很多这样的歌。特别是东北四省的人民,他们唱着歌都是要哭的,因为他们没有了家。而且东北不像山区,没那么好躲,很多部队都被日本人打散了,每一仗都要死很多人。

我记得,我们部队曾缴获日本人的“三八式”步枪,战士们摆出来让我们看,他们说这个枪很好,如果对准准星,基本上都能打中。说起来,我们自己的武器确实要差些。

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我们很高兴。丈夫身体不好,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就回了平江,没几年就去世了。我还带着一儿一女,一个人把孩子养大。后来改嫁了,又有了一儿一女。

烽火记忆,她不愿再看抗战片

据平江县关爱抗战老兵工作站的负责人苏东介绍,国民党的抗战老兵们都或多或少受过委屈,但他们都很珍惜自己的荣誉。一个老兵拿到“湖南老兵之家”发的纪念牌后,郑重地对儿孙说:这个牌牌,我死了之后,你们就拿去当传家宝,因为这是我用命换回来的光荣,它证明我曾经为国家出过力。还有人说,他要对得起“老兵”这个称号,以后再也不打牌了。

虽然我参加过抗战,但我却不喜欢看如今的抗战电视剧和电影,因为那些场景我都经历过,太惨烈了。江山要有人护、有人守,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青年不知道死了多少!

战争时候照相是个奢侈的事,虽然以前我也照过,但因为我参加的是国民党的军队,后来担心被人看到,就都用火烧掉了,不敢保留这些相片。

我现在每天按时作息,晚上7点钟便睡,早上6点就起来,然后吃点八宝粥、米饭,饮食以蔬菜为主,还能走动时也做家务、种菜。

感谢这样的一个好时期,因为有了很多上进的好后生。过去我们守江山,如今你们建设祖国,轮到我们跟着你们享福了,我很高兴。

■记者手记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蒋姿荣作为抗战老兵,又是百岁老人,本有资格享受政府的相应补助和福利,但她和她的家人都拒绝了,因为他们觉得,只要自己有能力获得温饱,就不去给政府添麻烦。

和许多抗战老兵一样,蒋姿荣的前半生血雨腥风,后半生平淡如水,却一直心系家国,传承革命精神。她或许读书不多,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陆游诗句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正如蒋姿荣自己说的“江山要有人护有人守”,他们这一辈人已经老去,而守卫疆土、振兴祖国的重担,也落在了年轻一辈的身上。

(感谢平江县关爱抗战老兵工作站提供采访帮助)

专题:今日女报/凤网特别策划——抗战女兵传奇人生

  抗战女兵 蒋姿荣 凤网/今日女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