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好人信箱”里的第25封信,已被查收

2025-04-17 阅读数 10310

今日女报/凤网实习生 谭如意 记者 郭玲

“叮!您有一封来自‘好人信箱’的信……”4月14日,周小絮的手机响起扫码提示音:第25封信,已投递。

周小絮是长沙市雨花区井湾子街道井巷社区的90后女干部。这两年,她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每周线上线下查收“好人信箱”里的信件。

“25封来信里装载了25个好人故事,背后是邻里情也是烟火气。”周小絮说,自2024年12月,长沙市雨花区打造“好人公园”以来,这个有着复古邮筒造型的“好人信箱”便伫立在公园一角。摆放信箱的初衷是收集居民身边的好人好事,宣扬向上向善的城市文明新风。  

社区居民的“情感窗口”

“真的很感谢你们带我妈妈回家……”周小絮深刻地记得两个月前,这一封来自居民刘女士的感谢信——她的感谢对象何伟,正是社区同事。

今年2月的一天清晨,气温骤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刘女士母亲独自离家散步,走失在井巷社区好人公园附近。当时,何伟发现这位老人仅穿薄外套,冻得发抖,也未携带手机或证件,便赶紧带老人进入社区服务中心取暖。安抚老人情绪后,他迅速联系井湾子派出所,一起寻找家属。最终,民警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锁定到家属信息,将老人安全送回家。“家属在信中说,‘母亲讲话不清晰,但是社区工作人员依旧耐心听我的母亲用方言表达,通过多方联动联系我们家属’。”周小絮说,这次事件让居民们感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守护,而信中手写的那句“宁愿多走两公里也要来这里办事”,让她非常感动。

4月14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好人信箱”中了解到,居民投递的25封信中,有人感谢社区帮忙调解家庭矛盾,有人感谢邻居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也有人感谢家人默默奉献……每一封信的背后,都充满人间温暖。

“我们在征集居民意见时发现,很多人表示有些感谢的话难以当面说出口,信箱就像情绪窗口。”周小絮介绍,目前25封信的投递者大多是6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是家庭主心骨,也是社区活动的主力,“我们就是要鼓励大家遇上好人好事,勇敢地说出来”!

“好人信箱”里夸出的荣誉

“‘好人信箱’不仅是表达感谢的平台,更是推介身边感人故事、好人事迹的重要窗口。”周小絮说,不久前,绿荫家园小区的居民就来信推介了一位见义勇为的居民——周立新。

2024年年底的一天,周立新听到楼下传来急促的呼救声,立刻下楼查看。现场两名男子扭打在一起,其中一人头部受伤、满脸是血,身上多处刀伤,围观群众因恐惧无人敢上前。危急时刻,周立新迅速冷静下来,意识到若不及时控制持刀者,后果不堪设想。他果断行动,悄悄绕到嫌疑人身后,趁其不备,用双手死死抱住对方双臂并将其摁倒。在邻居的协助下,他们用胶带捆住嫌疑人双脚,成功阻止了进一步伤害。

英雄之举并未止步于此。深夜的医院走廊里,周立新默默守护着素不相识的伤者家属,直到ICU红灯熄灭。“推介信里写的不仅是‘空手夺白刃’的惊险,更是半夜两点那句‘人救过来了’背后,超越陌路的生命守望。”周小絮说,经“好人信箱”推荐后,周立新被授予“雨花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如今,周立新的事迹在社区内广为传颂,成为居民们学习的榜样,也带动更多居民加入“好人线索”征集。通过“好人信箱”,更多温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激励着更多居民加入传递善意的行列中,让美德有了具象载体。

小信箱传递的文明新风

采访中,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发现,从纸质信笺到数字编码,在井巷社区,好人文化已沉淀为独特的社区基因。

早在2024年12月,雨花好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好人墙、好人亭、好人长廊、好人信箱、好少年广场成为展示好人、宣传好人的平台窗口,也是“雨花好人多、雨花人都好”的见证。截至目前,全区现有“中国好人”25名、“湖南好人”64名、“长沙好人”126名,市级以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1人,好人数量在全省各区县(市)中排名前列。

而雨花区的探索并非孤例。一个好人是一面正能量的旗,一群好人就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好人事迹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记忆。

在长沙,这种治理智慧遍地开花:开福区四方坪街道金帆社区的“慈善超市”,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天心区尚双塘社区的“便民集市”,让不少求职者在家门口逛后备厢集市的同时“逛到”心仪的工作;先锋街道的“细宇”调解站,逐步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这些创新实践共同描绘着“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的民生画卷,演绎着“枫桥经验”的长沙变奏。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特别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