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部学生心理健康《条例》正式施行,她们用画笔与音符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灯

2025-07-11 阅读数 6423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实习生 吴奕涵

7月1日,《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从“软要求”升格为“硬责任”。这部我国首部省级层面的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其立法过程深受“衡南经验”启发,其中闪耀的“她智慧”与“她风采”功不可没。   

留爱在校 画笔下的重生

“全老师,我专升本成功了!”在《条例》施行前夕,衡南县第九中学“知心屋”心理教师全玲玲收到了学生小乐(化名)传来的喜讯。

小乐曾是留守儿童,母亲常年在外务工,他跟随祖父母生活,内心深陷“被抛弃”与“被轻视”的绝望,更因未考入重点高中而崩溃。“高一军训起,他就失眠、哭泣、拒食、拒绝交流,焦虑感极重。”全玲玲回忆,在接到班级心理委员报告后,她立刻介入。

在“知心屋”,全玲玲运用绘画疗法,引导小乐认识内心世界,并分享学长奋斗故事,帮助他打破“上普通高中就完蛋”的负性自动思维。她还引导小乐接纳当下、制定学习计划、学会求助,并主动联系他妈妈,帮助母子加强沟通理解。

在全玲玲的耐心辅导下,小乐逐渐走出阴霾,人际关系改善,最终成功升入大专并实现“专升本”。“他前几天给我打电话说,想要看他当年画的画,这证明他真正走出来了。”全玲玲欣慰地说。

全玲玲的转型始于2019年。彼时,作为英语教师的她已获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当衡南县率先在全省启动“家校共育”试点、九中成为试点校之一时,她成为学校首位专职心理教师。

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精准,学校决定开设自己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这个任务落到了全玲玲身上。她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

“我们是高中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埋藏得很深。”全玲玲发现,“有的学生考试没考好就情绪失控,近乎崩溃;有的完全不与人交流,行为孤僻;有的长着1.8米的大高个,一言不合就满地打滚哭闹。”

在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面前,全玲玲深知仅凭书本知识远远不够。

3.jpg

全玲玲在学校知心屋里与学生谈心。

幸好,在湖南省妇联支持下建成的“知心屋”成为了关键阵地。“我很感激妇联,通过知心屋项目,我参加了很多的培训,得到了成长。”全玲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她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库,甚至主动寻找机会,到医院见习。

2.jpg

全玲玲为学生们讲授怎样认识自己、理解生命的意义。

2021年6月,省委政研室携手省教育厅、省妇联,共同前往衡南县对“家校共育”工作试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全玲玲将自己几年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汇聚成文字,精心撰写了《“心”教育助“九”安——衡南九中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汇报材料》,为省委政研室撰写的调研报告《抓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根本——关于衡南县家校共育试点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今在衡南县第九中学,从校长到班主任,从宿舍管理人员到学生“心理委员”,人人都是学生心情的观测者和心灵“解码人”。“只要有人发现哪个学生情况不对,就会在群里汇报,班主任或我就会立即赶往现场。”   

送爱到家 音符中的温暖

“老师,我们唱《逆战》吧!”“老师,我想学打手鼓!”……3月20日,在衡南县花桥联合学校麦元小学,一场由县委政法委、县妇联携手县流行音乐协会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艺术活动,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

“艺术活动很容易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比如,我们让孩子们唱想唱的歌,然后由乐队伴奏;我们开展手鼓、吉他、贝斯的现场免费教学,孩子们踊跃报名。”7月7日,“爱心妈妈”、衡南县流行音乐协会主席、衡南县妇联兼职副主席夏云丽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活动中,乐队老师们巧妙融入家常聊天,了解孩子们的家庭和心理状况。

4.jpg

衡南县妇联和县流行音乐协会携手开展活动,用艺术抚慰乡村儿童心灵。

“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的儿童较为自卑,他们渴望与他人交往,又害怕别人不想和他交往,所以对人冷淡孤僻、缺乏安全感,很难融入社会的大环境当中。”夏云丽说,“对这类孩子,除了用艺术抚慰他们的心灵,物质上的帮扶或许更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夏云丽还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联系爱心人士对艺术活动中摸排到的困境儿童进行资助。

有一年冬天,夏云丽在某小学开展艺术公益活动时,就发现一个这样的孩子——他穿着拖鞋,脚趾头都露在外面。通过音乐拉近距离后,夏云丽了解到他的困境,提出对接资助。男孩却担心“辜负帮助”,请求匿名。“我们答应他,只要他尽力学习就好,不要有压力。”如今,这个男孩已考入县重点高中。

数据显示,衡南县妇联近年来仅通过“春蕾计划·一对一陪伴”助学活动,就已资助200余名困境女学生。

艺术活动只是摸排渠道之一,衡南县还织密了“早发现、早报告、多部门协同解决”网络:发动网格员、妇联执委排查重点人群和家庭;建立村(社区)网格员常态化巡查机制;利用“屋场恳谈会”收集诉求与风险信息;组建跨领域专家专班,特邀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行业部门代表等加入专班队伍,通过联席会议对上报问题进行分级分类、归因分析,制定“一案一策”解决方案。

在衡南县洪山镇花田村,村妇联在接到小黎(化名)父亲有关孩子厌学的求助电话后,召集村妇联执委、学校老师、村民家长、家庭教育讲师等开起了屋场恳谈会,大家帮忙分析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大家的帮助下,小黎慢慢敞开了心扉,5个月后重新点燃了对学习的兴趣。

“恳谈会打破了家校界限,联动妇联、学校、家长,共育效果显著。”衡南县妇联主席刘欢说。

唤爱回家 母爱归巢的守护

“回家一年多,我和女儿更亲密了。”7月7日,衡南县车江镇女子武春花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去年,眼见女儿步入青春期、学业压力增大,在深圳打拼的她决定返乡陪伴,不想让女儿还是留守儿童。

5.jpg

武春花向客人们讲解如何制作手工碟古巴特包。

返乡之初,谋生是难题。恰逢县妇联在“妇女之家”开展“巾帼巧手传非遗 指尖技艺促振兴”手工培训,热爱手工的武春花积极学习扎染、型糊染等技艺,如今已成功创业。“现在在家接单,工作自由,陪女儿的时间多了。”母女俩从隔空电话变为一起散步谈心,女儿分享校园点滴,母亲及时疏导压力。妇联活动还为武春花带来了稳定客源。

6.jpg

武春花的女儿(右)在妈妈的摊位与客人开心合影。

专业人士指出,母亲的陪伴能极大增强留守儿童的情感安全感和抗挫力。衡南县妇联正是基于此,着力推动“妈妈回家”活动,近一年牵头举办了非遗技能培训6期,帮助46个家庭实现就近就业创业增收,提升留守儿童家庭团聚率。

“儿童心理问题,家庭是主因。”全玲玲的经验总结直指核心,“家庭关系紧张、沟通不良、暴力、离异、争吵等都易伤害孩子心灵。”对此,衡南县妇联建立县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立足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向阳花”家庭教育品牌。通过“线下授课+线上直播”开展家长培训76场,传授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处理技巧,服务精准到位,吸引了2.97万余名家长参与,满意率高达99.9%。

随着《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正式施行,衡南县妇联主席刘欢表示,将继续依法履职,聚焦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新构建“预防教育—强制报告—联动处置—跟踪回访—关爱帮扶”的维权闭环体系,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更有力、更温暖的爱的蓝天。

“衡南模式”中的女性力量,正持续点亮更多孩子的心灯。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