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女演员再摘“梅花”,传神演绎“她”故事

2025-05-28 阅读数 28813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5月28日,距离新一朵湘剧“梅花”的诞生已过去一周时间——周帆的名字在湘剧圈里热了起来。7天前,来自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她凭借湘剧《夫人如见》中的“李闰”一角,荣获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荣誉。周帆是湖南第17位获此殊荣者,按剧种分类则是湘剧界第6位,上一朵湘剧“梅花”王阳娟获奖已是2000年的往事。所以这次获奖,既是湘剧时隔25年的荣誉,更是对年轻演员的鼓励。

1.jpg

周帆荣获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湘剧凭何再摘“梅花”?在这部《夫人如见》中或许能找到答案。周帆所饰演的谭嗣同夫人李闰承续亡夫未竟事业,创办“不缠足会”、女子师范学堂,收养弃婴等,为男女平权、妇女解放身体力行,成为一代“巾帼完人”。

回望历史,李闰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被重新擦亮,而百年前湖湘女性追寻自由、解放的精神,也在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里焕新。

湘剧舞台上,湘女“梅花”让李闰“复生”

作为入行近30年的湘剧演员,周帆演过不少传统戏的角色:《琵琶记》里突破礼教束缚、以行动抗争命运的赵五娘;《陈三两爬堂》里据理力争、不畏强权的陈三两。但对于《夫人如见》中的李闰一角,她最用心、入戏。

周帆记得自己第一次了解到李闰的情形。那是剧本创作初期,主创团队前往浏阳谭嗣同故居采风。在那里,她看到了李闰与谭嗣同留下的书信,“夫人如见”“夫君如见”,才子与佳人志同道合,琴瑟和鸣;也了解到李闰在谭嗣同离世后,坚定地践行丈夫的未竟事业,倡导女子天足运动、兴办浏阳女学、收养弃婴,开风气之先。

“提起戊戌变法,人们总会想起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却鲜少有人关注他身后的妻子李闰。”周帆想,从封建礼教旧家庭中循规蹈矩的妇女蜕变成追求精神独立人格自由的现代女性,这样一位优秀湖湘女性的故事值得被书写,让更多人了解。

2022年,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开始了《夫人如见》的创作,邀请了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进行编剧,湘剧艺术研究院共同参与把关剧本创作。

为了精准诠释李闰的故事,周帆和主创团队多次深入谭嗣同、李闰故居采风,从史料中提炼人物精神内核。几个月后,剧本创作完成,演员们开始真正进入角色。

2.jpg

周帆在《夫人如见》中饰演李闰。(剧照)

在剧里,李闰要从青年演到暮年,要呈现闺门旦、青衣、老旦三种行当的舞台形象,这对演员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要塑造好近现代人物角色,就必须基于戏曲的传统程式与真实的史实,同时又要跳出传统的限制,用心感受角色、用心去体验角色的人生。”于是,周帆选择把自己贴合人物,寻找自己与角色的共性,“我们都有湘妹子的烈和辣,所以我更注重将李闰敢爱敢恨、敢冲敢做的一面演得恰如其分”。

就这样,“李闰”在湘剧舞台上渐渐“复生”,周帆也越来越走近李闰,读懂李闰。

“从创排到展演,我们曾三次拜祭李闰墓,每一次都是完全不同的心情。”第一次是踌躇满志,等到剧本完成,正式排练启动之前,周帆与主创们第二次拜谒李闰墓。天空泛着蒙蒙细雨,一只黑蝴蝶缓缓飞来,正好落到了墓前的花篮上,而这时不远的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很神奇的感觉,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要开始”。最后一次拜谒,则是首演之后,卸下装扮的周帆尚未出戏。

排练六幕戏,演绎传奇女性的30年

5月15日,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湘剧《夫人如见》展演。

“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一部戏,分为“两地书”“丧夫痛”“翁媳怨”“横塘约”“祠堂泪”“莲花愿”,横跨了李闰一生中的30年。

李闰的青年时期,尽管常和丈夫分隔两地,但生活仍是美好的。谭嗣同反对纳妾,提倡男女平权,李闰更是丈夫的事业伙伴。1897年,她带头走上街头宣传“天足运动”,甚至让家中仆妇赤足示人,破除缠足陋习;次年,她与康广仁之妻创办中国女学会及近代首份女性刊物《女学报》,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3.png

“但在她的成长经历中,不仅有自发与觉醒,也有混沌与沉沦。”周帆说,当李闰看见丈夫被砍33刀的遗体归家,悲痛欲绝,曾两度自杀,更因误会而与公爹生隙,抽大烟三年,直至公爹弥留之际才解开心结,答应了托孤、托家、托愿三重请求。

“有血性,也有柔情。”周帆告诉记者,正因如此,她在演绎时既会采用闺门旦的程式表演,也会结合歌剧演唱和舞蹈表演进行夸张、强化、美化,让人物从绝望到坚强自立的心路历程转变更加真实。

“她为公爹的‘三托’费尽心血,这也是继承谭嗣同遗志的理想信念在支撑着她,十二年未掉一滴泪。”排练时,周帆对第四场“横塘约”的剧情最为深刻——李闰带着一群浏阳的“大足女”(放足的女性)去向县里的达官贵人“拉赞助”,为的是要在浏阳办女校、开育婴堂,收留旧社会被家庭抛弃的女婴,召集女子们一起走向时代潮头,“我要靠一段唱腔自述李闰的一生,这种情感的爆发太强烈了!”

剧末,主创团队还特别创作了一个情节:走向垂暮之年的李闰穿上了年轻时置办的一套新式红色套装。周帆说:“如果说身穿民国袄裙的李夫人成长为李校长,是继承了谭嗣同遗志,那么当她勇敢换上当时不敢穿的、为兴办女学置办的时装,则可视为女性自我意识的最终觉醒。”

传统故事的现代表达

“这次湘剧能再摘‘梅花’,除了演员的付出,李闰这个角色也功不可没。”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竣甲认为,主人公李闰身上具备三种精神: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牺牲自我唤醒民众的精神,这也是谭嗣同精神的延续;二是从闺阁女子走向人格独立、精神解放、自我觉醒的精神;三是湖南女性敢爱敢恨、重情重义、坚韧不拔,“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

周帆告诉记者,在上海展演完这出戏后,收获了很多观众和戏迷的好评。有戏迷专门追到后台激动地拉着她合照、签名,也有很多女性观众观看完在各个平台上反馈,剧目触动了她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许是自己也曾遇到难以跨越的人生沟壑,也许是对爱情、婚姻、家庭的感同身受。

4.png

实际上,这不是《夫人如见》第一次和观众见面。在上海参评梅花奖前,周帆和主创团队就已经在长沙、杭州展演了十多次,还尝试过线上直播。“每一次展演,我们都会结合现场观众的反馈对剧本和表演进行打磨和调整。”

原剧本对李闰的结局是这样描写的:当为丈夫修建的祠堂落成后,60岁的李闰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自己已完成了公爹与丈夫的遗愿,决定自我了结。一次展演,有观众向主创团队提出了意见:作为一名为男女平权、妇女解放身体力行的新女性,李闰不应该在晚年仍沉湎于悲痛,而是应该为自己而活。

于是,主创团队对剧本进行了又一次的修改。修改后的结局,李闰正拿起刀准备跟随丈夫而去,却被仿佛从远方而来的声音叫住了:“你还有未竟的事业,要为自己活,为育婴堂活,为女子学院活!”周帆觉得,真正的纪念,是将爱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局,更符合现代女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而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创新风格,或许也是此次湘剧“摘梅”的原因之一。

5.jpg

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陈爱珠(左)是周帆入行的引路人。

“梅花奖是每个戏曲人都会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过去一周,周帆的手机信息不时传来亲朋好友的祝贺信息,但在她看来,这台戏的成功不是靠个人,而是全体演职人员甚至是整个湘剧界的传承与托举——谭嗣同扮演者邵展寰来自湖南省湘剧院,是国家一级演员;80多岁的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陈爱珠也是周帆入行的引路人、师傅,每场重要展演都会到现场指导、鞭策。

“‘摘梅’是鼓励,也是全新起点。”周帆告诉记者,这份荣耀,满载着湘剧新老一代的传承,见证着传统戏剧的弦歌不辍、勇于创新,“我们会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爱上湘剧,让它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更蓬勃的活力!”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