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成就省级“典型案例”:津市“家门口车间”年产值超亿元

2025-05-23 阅读数 10553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5月19日,在常德津市毛里湖镇大山社区,乡村振兴车间生产火热,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设备,将活性炭包装袋的布料裁剪、缝制、质检、打包……准备给客户发货。

作为2025年获评的湖南省首批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之一,常德津市的“家门口工厂”今年特别火爆——这个5000平方米的乡村振兴车间里,3条生产流水线高速运转,代加工的时尚女装、创意服饰销往全国各地,日均出货超2000件。而这里也成为了辐射周边5个乡镇的乡村振兴产业园核心区。

不为人知的是,“家门口工厂”吸引就近就业的700余名村民中,女工占比高达97%,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她力量”。曾经的留守妇女、单亲妈妈和银发奶奶,如今正通过“企业+乡村车间+农户”模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巾帼篇章。

微信图片_20250523115134.jpg

回家赚钱:她们在车间找到自己的价值

5月19日下午5点,乡村振兴产业园平车车间女工田甜早早下班,赶到学校门口去接8岁的小女儿。

这位38岁的单亲妈妈有两个孩子。2016年离婚后,她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为了生计,她曾远赴广东打工4年,饱受思念孩子之苦。2023年底,田甜辞职回家,一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直到2024年春节,她得知了乡村振兴车间的招工消息。

凭借在广东十多年的制衣厂经验,田甜很快成为车间技术能手。她感慨道,现在在家既能照顾小孩和老人,又能上班,一年收入有6万多元。

除了单亲妈妈,产业园里,最多的女性群体是银发女工。她们大多此前在外省打工,因年龄偏大不得不回到家乡。

“2022年,车间招工的消息一传开,我就报名了。”55岁的唐芳莲告诉记者,她并没有经济压力,老伴在外打工,儿女工作稳定,但她渴望自己赚点零花钱,让生活更自由。就这样,她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园包装车间的一名“银发女工”。通过计件工资,她如今月均增收3000元,还能兼顾85岁的母亲。   

从无到有:“娘子军”的创业与壮大

为何打造“家门口工厂”?这个故事也与“她”有关。

“毛里湖镇大山社区常住居民7000余人,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社区面临群众就业难题。”津市大山社区党总支书记郑红霞意识到,要解决就业,必须变“输血”为“造血”。

2021年11月,郑红霞带领团队远赴浙江义乌招商。“我们有厂房、有劳动力资源,他们有资金、有订单,而且想往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郑红霞说,不到一个月,他们成功招引浙江义乌派对集团投资3000万元,拿下了第一批玩具代加工订单,成立了第一家乡村振兴车间。

为了招工,郑红霞和同事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乡村,一家一家入户宣传。一个月后,当村民们看到进入车间的姐妹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收入时,纷纷争相报名,队伍很快壮大到200多人,“现在一个车间最多的时候有400多名员工”。

大山社区乡村振兴车间的成功经验,纷纷引来周边乡镇(街道)的“取经”。白衣镇、新洲镇、药山镇、襄阳街街道等选择抱团发展,以点带面构建起“一园区五车间”的发展格局。

“产业园区以大山车间为基地,组建职业经理人团队,按照‘统一接单、统一派单、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的模式经营。”郑红霞介绍,这种具有乡村特色的“企业+乡村车间+农户”模式实现了年产值9000余万元,不仅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带来了亲子团聚、家庭完整的社会效益。

女性在服装行业具有特殊优势,她们更了解潮流和各个年龄段女性的需求。于是,“家门口工厂”也在不断升级迭代,从简单的玩具到头饰、制服、假发,再到如今的时尚女装,工人技艺在提高,订单质量和种类在优化,智能化水平也得以提升。

截至目前,津市累计建成乡村振兴车间24家,涉及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玩具生产等,年产值达2亿元,吸纳71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3000万元。  

微信图片_20250523115128.jpg

■专家观点

促进性别平等,为乡村女性发展提供启示

孙继静(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乡村振兴车间里女性就业人数众多,一方面说明乡村振兴在带动女性就业方面作用显著,充分调动了农村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也提示女性就业仍存在局限性,多集中在专业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快速工业化与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碰撞下,女工们面临平衡工作与母职责任的冲突,如何在带动女性参与生产的同时,不固化性别身份隔离并改善其母职困境,值得深入思考。

女性就业对乡村振兴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它显著提升了留守妇女的经济自主能力,进而增强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话语权与地位,自我意识、幸福感和获得感也随之提高。她们的成功案例能激励更多妇女学习技能,推动农村传统观念转变,促进性别平等,为农村留守妇女全面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如何更好推动女性就业和乡村振兴?我建议坚持通过产业升级打破低端锁定,结合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及政策创新,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女性人力资本,培育乡村振兴新型业态。唯有将妇女自身发展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大局,有效发挥农村妇女的智力与效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编辑:徐珂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特别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