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今年1月,陈艳娟的故事广为人知——作为株洲市政协副主席,她在基层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多年,帮助农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行稳致远。而她的故事,要从一款白关丝瓜说起。
她与“三农”领域深耕结缘
2016年,陈艳娟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省扶贫办(现省乡村振兴局)挂职学习,当时正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期。
在省扶贫办期间,陈艳娟多次陪同上级领导下乡调研考察,发现有不少乡镇干部对于扶贫政策了解不深。她意识到:“脱贫攻坚成果好不好,关键看干部。加强基层干部扶贫方面的政策宣传时不我待。”
于是,陈艳娟将多年来的扶贫政策进行了初步梳理,发现扶贫政策文件涉及的部门多、行业广,文件零散、未成体系,致使扶贫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
在领导的支持下,陈艳娟和同事按照“1+10+17”政策体系构架,加班加点,将省委、省政府和各行业部门多年来制定的政策进行了整理、编辑,编制了8本政策文集,并下发到县、乡,指导了基层干部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
从省扶贫办回到株洲后,正好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陈艳娟先后担任了株洲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牵头抓全市农产品产业发展工作。
而在这过程中,陈艳娟了解到了白关丝瓜。她介绍,白关丝瓜来自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拥有400多年种植历史,因嫩白如玉、汤汁清鲜、久炒不黑的特点,成为当地有名的食材。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品尝到产自株洲的白关丝瓜,陈艳娟想把白关丝瓜打造成品牌化产品。2020年3月,“白关丝瓜”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品牌,12月上旬完成农业农村部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认证,是株洲唯一一个在一年内完成地理标志“双认证”的农产品。专家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意味着获得了闯市场的“金字招牌”。
她助力白关丝瓜上太空
“怎么样培育出更加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新品种,提升白关丝瓜的品牌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陈艳娟说,2022年11月,1000粒、共110克重的白关丝瓜种子随着神舟十五号飞船进入太空,陪伴航天员遨游6个月。如今,这批“天选之种”已经回到株洲市农科所进行育苗试验,“有望实现白瓜丝瓜更高产、更高品、更优质”。
截至2023年底,白关丝瓜播种面积近万亩,产量5.5万吨,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约6.2亿元。白关镇丝瓜种植大户约1500户,大型丝瓜种植企业、合作社10家,村级集体经济20家,带动从业人员4500余人。
而除了白关丝瓜,炎陵黄桃、茶陵红茶、攸县大豆也在陈艳娟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户受益。
在发展产业,惠及更多农户的同时,陈艳娟也不忘还负责联点的茶陵县诸睦村。她记得,十余年前,诸睦村还是一个组织涣散、产业落后的贫困村。这些年来,诸睦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利用林地资源,争取到国家发展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资金,以工带贫,开发油茶林800亩,发展绿色农业产业,既促进了村民就业,又为村集体每年增收10万元,同时,诸睦村还通过土地租赁,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本,每年带来20余万元的村集体收入,还安置了200多个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2024年,诸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1万元,曾经远近闻名的“负债村”蝶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在新征程上,我将持续聚焦乡村振兴,为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言,为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篇章助力。”陈艳娟说。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