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妈手记丨玩手机上瘾!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手机男孩”?

2025-04-28 阅读数 35591

深夜,我的手机收到一条家长的私信:

字里行间都是焦虑,这条私信,也印证了无数家庭的隐痛——

曾经阳光开朗的男孩,

正被手机一点点 “吞噬”,

父母心急如焚,

却在 “管” 与 “放任” 间不知所措。

当我们痛斥手机是 “电子鸦片” 时,是否想过:

在那方小小的屏幕背后,藏着男孩怎样的内心世界?


手机成瘾?不,是内心的呼救

青春期的男孩,大脑正经历剧烈的神经重塑,对刺激的渴望、对自我认同的追寻,让他们极易被手机吸引。

游戏里的通关成就、短视频的即时快乐、社交软件里的点赞互动,都在填补现实中的空缺。

有的男孩在学校承受学业压力,手机成了逃避挫败的 “避难所”;

有的男孩与父母沟通不畅,在虚拟社交中寻找理解与认同;

还有的男孩,因现实生活单调乏味,在手机里探寻新奇与刺激。

这不是简单的 “成瘾”,而是内心需求未被满足的 “呼救”。

就像私信里那位妈妈的儿子,或许正是在现实中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缺乏成就感,才一头扎进手机编织的虚幻世界。

青春期的男孩正经历着 “自我认同” 的挣扎,当现实中缺乏成就感、归属感、自主权,手机便成了最便捷的 “避风港”。


那些无效的 “拯救”,正把孩子越推越远

太多父母在 “拯救” 路上南辕北辙:

强硬管控:没收手机、监控密码、厉声责骂,换来的是孩子的逆反与欺骗,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情感绑架:“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你,你就知道玩手机”,只会让孩子内疚却无法真正改变。

消极放任:“管不了就算了,随他去吧”,看似妥协,实则是对孩子的放弃,任其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

这些做法,都忽略了一个关键:

男孩需要的不是 “被拯救”,而是被理解、被信任,被赋予自我管理的权利。

心理学中的 “超限效应” 告诉我们:过度的唠叨、管控和否定,会让孩子产生 “情感脱敏”。

当父母把手机视为 “敌人”,亲子关系就变成了一场永不停歇的战争。

孩子躲进屏幕,其实是在用沉默抗议:“我需要被尊重,而不是被监视。”


真正的拯救,从看见与对话开始

1. 按下 “暂停键”,先修复关系

收到私信后,我给这位妈妈支了第一招:暂停一切指责与管控,陪孩子看一场他喜欢的游戏直播,试着说:“妈不懂游戏,但看你玩得这么开心,想知道它到底有趣在哪儿。”

也可以尝试做三件事:

玩他喜欢的游戏(哪怕只是旁观):“这个角色为什么厉害?你是怎么练到这个等级的?”

看他关注的短视频(哪怕觉得幼稚):“这个博主哪里好笑?你平时会模仿他吗?”

聊他的社交圈(哪怕听不懂黑话):“你们班群里最近流行什么梗?这个‘CP’到底什么意思?”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来 “抢手机”,而是来 “了解自己”,紧闭的心门才会慢慢打开。

一位父亲陪儿子打完一局游戏后,儿子主动说:“其实我也知道玩太多不好,就是压力大想放松。”

比 “戒掉手机” 更重要的事:帮男孩找回现实的锚点。

让我们和孩子从“敌人”到“队友”,走进孩子的世界。

2. 制定 “手机契约”,让孩子做主人

与孩子协商制定使用规则,把 “你必须” 换成 “我们一起”:

时间管理:“每天玩 1.5 小时,你想怎么分配?是放学后先玩半小时,还是作业后集中玩?”

场景约定:“哪些场合不能玩手机?比如吃饭、睡前半小时,你觉得合理吗?”

奖惩机制:“如果违反规则,你接受什么小惩罚?要是做到了,想要什么小奖励?”

这种平等的对话,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也更愿意遵守约定。

有个男孩在契约里写 “每天多背 10 个单词就多玩 10 分钟”,结果成绩反而慢慢回升。

切记:用 “选择的权利” 替代 “禁止的命令”。


3. 用现实的精彩,替代虚拟的诱惑

观察男孩的兴趣点,在现实中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活动:

若他喜欢竞技,陪他打篮球、练滑板,在运动中体验挑战与胜利;

若他沉迷科技类内容,带他参观科技馆、参加机器人社团,把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

若是缺少陪伴,就安排家庭旅行、亲子共读,用温暖的互动填补内心空缺。

一位妈妈照着做后反馈:“带他去登山后,孩子说‘原来现实比手机有意思多了’。”

心理学家发现,

男孩对 “力量感”“责任感” 的需求尤为强烈。也可以试着让他在家庭中 “有事可做”:

赋予 “家庭任务”:“家里的打印机坏了,儿子你研究一下怎么修?”

创造 “社交价值”:鼓励他参加志愿者活动(比如教老人用手机),让他在现实中体验 “被需要” 的快乐。

分享 “成长烦恼”:偶尔对他说:“爸爸最近工作遇到了难题,你觉得该怎么解决?” 

这种 “平等对话” 会让男孩感受到:我不是被管教的对象,而是被信任的家庭成员。


你放下手机的样子,藏着孩子的未来

一位爸爸的转变令人惊喜:曾经他下班后就瘫在沙发刷短视频,孩子自然有样学样。

后来他开始在客厅看书,周末带孩子去骑行,手机只在固定时间查看。

半年后,孩子主动说:“爸爸,比起打游戏,我更喜欢和你一起去公园骑车。”

记住: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只会看你怎么做。

回家后主动把手机放在 “充电区”,而不是随身携带;

吃饭时不刷手机,认真听孩子说学校的事;

当孩子想和你分享游戏成就时,先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回应。

这些细节传递的信号比任何说教都强:“现实中的人和事,比屏幕更值得关注。”


孩子放下手机的瞬间,是看见现实的光。

家麦家说:“孩子的成长是一列单向行驶的火车,父母能做的,就是在站台上挥手,看着他驶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面对沉迷手机的男孩,与其说 “拯救”,不如说 “陪伴他找回掌控生活的力量”。

别急于夺走手机,先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

别害怕暂时的沉迷,成长本就是在试错中学会平衡。

当父母用耐心替代焦虑,用理解代替控制,男孩终会放下手机,因为他们在现实中找到了更值得追逐的东西 —— 梦想、亲情、成就感,以及一个更有力量的自己。

每个 “手机男孩” 的背后,都站着亟待成长的父母。

当我们真正看见孩子、信任孩子,那些曾被手机占据的时光,终将绽放出更绚烂的生命色彩。

如果你的家庭也在经历类似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探讨更多智慧的养育之道。


作者:向芳(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纪委书记、高级教师,长沙市向芳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

编辑:美伢

二审:章清清

三审:吴雯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