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频频刷新纪录,成为全民话题。而令人意外的是,这部默认小孩专属的影片,却看哭了不少成年人。很多观众都表示,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情节莫过于哪吒与母亲殷夫人之间温馨而又深刻的相处片段。
在第一部中,百姓们对“魔丸”哪吒避之不及,而殷夫人则开启了全能“护崽模式”——
被小哪吒咬伤,她没有推开,没有发飙,而是紧紧抱着儿子,温柔地哄着:“别怕,娘在这。”
公务忙到飞起,被踢到内伤,照样抽空陪他踢毽子:“你敞开了玩儿,娘陪你!”
还有第二部中,为了不让儿子被胁迫,明知自己会灰飞烟灭也毅然地把浑身是刺的哪吒抱在怀里,完成最后的生命托举……穿心咒有多痛?母亲的怀抱比疼痛更滚烫!
哪吒那份纯真无邪的“孩子气”,全靠殷夫人的包容与呵护才得以绽放。而哪吒从顽童到英雄的蜕变之路,更是离不开“慈母”这座坚实的精神堡垒……
其实在古代,“慈母”一开始并不是指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称谓。
《仪礼》中最早对“慈母”进行了解释,指的是一个没有生育的妾抚养亡妾留下的孩子,或者是一个保姆、奶娘等身份卑微者抚养大户人家的孩子。这种“慈母”虽然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但她们对孩子的爱却如同生母般深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她们的爱更加纯粹和无私。
到了唐代,“慈母”一词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不再是一个专称,而是泛指那些对孩子付出深厚母爱的人,包括保姆、奶娘等。这种母爱的普遍性,体现了人性中最纯粹、最动人的情感之一。
在现代社会,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实行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慈母”一词通常指自己的慈爱的亲生母亲。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母爱都是人类情感中最珍贵、最动人的部分。
传统家庭里,对父母的定位是“严父慈母”,父亲有权威,负责子女的教育,就像《三字经》里说的“子不教,父之过”。母亲则负责给予子女柔软的爱。
不过人们也担心,母亲太“慈”,难免溺爱孩子,导致“慈母败儿”。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就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爱而不教,使陷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做母亲的,如果只知慈爱,而不懂得教育,难免使子女不成材,堕落走上邪道。
古人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至今使人警醒,提醒为人父母,在慈爱之余,更要懂得教育的重要性。
有网友认为哪吒系列电影中的“慈母”殷夫人对儿子的是“溺爱”。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殷夫人对哪吒并非无原则地“护犊子”,而是在接纳他天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真正的母爱,是全世界与你为敌时,我依然坚定地站在你身前,是你跌落深渊时依然向你张开的双臂!
“其实你心里是想被人们接受的对不对,只是因为别人的偏见让你受了委屈。”—— 她深深理解孩子的委屈,也从不强迫哪吒去迎合世俗,而是给予他成长的机会与满满的安全感,让他有勇气直面世间的不公。
“乖,不要自暴自弃,等你修炼好了,跟爹娘一起斩妖除魔。”——哪吒命运多舛,被世人误解,但她始终坚信孩子能够改写命运。她会全力支持哪吒的选择,也会在他偏离正道时及时给予纠正,这种“有原则的支持”,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与扶持。
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于哪吒和殷夫人来说,就是“殷夫人既可生出魔童,亦可重塑魔童”。哪吒最终能打破“魔丸”宿命的关键,正是母亲赋予他的自我价值感,这也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
传统社会强调“子不教,父之过”,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女性素质越来越高,“母教”也愈来愈受到重视。母“慈”并没有错,只是,母亲们要分清楚溺爱和爱。
曾经写过《发现母亲》一书的教育专家王东华,将母亲的地位提高到无与伦比的高度:母亲的工作是造人的工作,是第一生产力,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头,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母亲的作用占到90%以上。
“慈,滋也;滋,育养也。”慈母,养孩子的身,育孩子的心。让我们期待出现更多感动中国的伟大 “慈母”。
来源:今日女报/凤网
作者:杜介眉 王静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