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赵启琪
图:受访者供图
周末清晨,7 岁孩子攥着李晟的手雀跃提议:“爸爸,我们去米粉厂看米粉怎么做吧!” 这样的“探秘请求”,在长沙爸爸李晟家早已是日常。
从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里带孩子做科普的记者,到如今的“好奇爸爸”,李晟带娃走进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在生活化场景里解锁成长道理;
在家用矿泉水瓶造“春天”,用科普实验普及科学知识,把平凡日子玩出趣味。
这位不主张“鸡娃”的父亲,正用“有趣”作钥匙,带着孩子在探索中成长。
有趣是打开孩子世界的钥匙
为何将账号命名为“好奇爸爸”?李晟的答案简单又真挚:“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家,藏着满肚子的好奇心。
作为爸爸,我不想只做‘观察者’,更想蹲下来和他一起玩,永远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
这份育儿理念,恰好源于他在《新闻大求真》八年的记者经历——那段时光,成了他读懂孩子的“启蒙课”。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孩子在教我怎么做事。” 李晟笑着回忆,那段日子里,他带着科普道具走遍全国乡镇与农村,和孩子们一起做实验、探自然。
“那时候我还是个单身汉,却天天跟孩子打交道。”李晟笑着回忆,也是从那时起,他摸清了孩子的脾性——若内容不够有趣,孩子的注意力会立刻“出走”,“完全不和你讲客气。”
李晟做科普记者时天天和孩子们打交道
在常德石门,他结合当地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带孩子们用水滴观察水中寄生虫;
在甘肃的黄土高坡,他用尿不湿里的聚丙烯酸钠,告诉孩子们怎么节水保水……“我们不想做脱离生活的实验,要让孩子知道,科学就在身边。”
八年里,李晟不仅给孩子带去知识,更从孩子身上学会了“以趣为先”的沟通方式,这也成了他后来育儿的敲门砖。
疫情期间,居家的日子让李晟萌生了做自媒体的想法。“当时周围的家长们总愁没地方带孩子玩,我之前常和工厂、消防部门打交道,就想着带孩子们去看看。
”李晟把带孩子“探秘”的过程拍成视频,没想到意外收获了家长们的喜爱。
有人从线上聊到线下,和他结伴带娃出行。如今的“好奇爸爸”,早已不只是李晟记录育儿日常的账号,更成了家长们交流“遛娃攻略”、分享教育理念的温暖社群。
在逛超市、探工厂中解锁成长
“目的地一定要贴近生活,不然再新奇也没用。”这是李晟选择 “探秘”地点的核心原则。
他带孩子去过垃圾焚烧厂,让孩子明白日常垃圾的去向;去过污水处理厂,跟着水流走过过滤、净化的每一步;
走进米粉工厂,追溯每天早餐里米粉的诞生;甚至在家门口的米粉店,他会鼓励孩子主动采访养育了四个孩子的老板,听老板讲述自己的养育故事。
“光看不够,得让孩子能‘输出’。”李晟告诉记者,为了让体验不流于表面,他每次都会提前“备课”。
去消防站参观,他不只是让孩子看设备,更会拆解“战斗力”的含义——指着消防员叠得方方正正的被子、摆得整整齐齐的装备,告诉孩子“自律和纪律,才是保护自己、帮助别人的底气”。
李晟是儿子最好的玩伴
“孩子看完能回家和同学‘吹牛皮’,说明他真的懂了。”
不少家长想效仿李晟的教育方式,却苦于时间、精力或经济条件有限。
对此,李晟笑着说:“不一定非要去远方,家门口的小天地、甚至是家里也能玩出花样。”
他曾和孩子一起自制摘李子的工具,在家楼下摘李子、分享果实;也会在孩子的书桌上用矿泉水瓶自制一个“春天”;
在小铲子上放巧克力酱吸引孩子起床;陪孩子玩电脑游戏“吃鸡”,慢慢的,孩子觉得“屏幕里的游戏不如真人有趣”,
反而爱上了和爸爸一起玩真人CS。“孩子爱玩游戏不可怕,关键是家长要学会引导,把兴趣从屏幕拉到生活里。”
“陪孩子的核心是‘有趣’,是和他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李晟不主张“鸡娃”,他认为孩子首先要成为“情绪稳定的人”,然后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儿子不用成名成家,如果他以后想当厨师、开烧烤店,只要他能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活得开心,就很好。”
偶尔,他也会带着孩子“逃课”:秋天时去追最后一片落叶,春天去看第一朵花,甚至专门去北京看天安门。
“低年级学业压力小,‘行万里路’的体验能让孩子更自信、更敢表达。现在我儿子 7 岁,和18岁的表哥聊天时,能大方分享自己的见闻,两个年龄差这么大的孩子,也能聊得热火朝天。”
但他也强调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之间的平衡:“学校的系统知识不能丢。”
李晟的妻子是老师,在孩子上小学后,除了带孩子体验世界,他们也在狠抓书本知识,尤其是阅读能力,“至少要达到平均水平”。
父亲是家庭的“情绪定海神针”
“做情绪稳定的爸爸,是我当父亲后最重要的课题。”
在“好奇爸爸”账号里,“情绪稳定”是李晟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词。
李晟坦言,自己并非天生脾气好,是孩子让他学会了控制情绪。
他发现,若自己情绪急躁,孩子会模仿,家庭氛围也会变得紧张;反之,自己冷静耐心,孩子也能学会好好沟通。
面对孩子调皮捣蛋的“抓狂时刻”,李晟和妻子有个分工原则:“我处理不好就让她上,我先走开找别的事做,等情绪平复了再沟通。”
他还发现,运动和社交都是调节孩子情绪的好方法。这个暑假,孩子参加足球训练班,和三年级的哥哥们一起踢球,慢慢学会了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发现,自己和哥哥们大喊大叫是没用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儿子早上起床也不再磨蹭,情绪变得更稳定。
“家庭里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夫妻和睦,孩子才能有安全感。” 李晟说,
他和妻子会经常总结育儿中的问题,朝着=“让孩子更好”=的共同目标努力。
在他看来,情绪稳定不只是对孩子负责,也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处理家庭情绪的经验,让他在工作中与同事相处时也更加从容。
如今,“好奇爸爸”的账号还在持续更新,李晟依然带着孩子探索生活中的新鲜事。
他说,自己不是什么教育专家,只是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学生”。
“孩子教会我怎么当爸爸,我陪着孩子慢慢长大。”双向奔赴的成长,或许就是家庭教育最棒的样子。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