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凝妈妈(二胎妈妈、心理学硕士)
家长在一起聊天,孩子的学习是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很多家长总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给出的理由也千篇一律:“写作业的时候坐不住,不专注,小动作不断。”
每每听到这些,我就会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读书的料?在我看来,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更多在于孩子的学习心态——看他做错题后的态度,对学习感到乏味后的忍耐,遇到挫折后的反应。从这三个细节,就能看出一个孩子是不是真正的“读书料”。
做错题后的态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句话:“孩子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不断犯错、修正、再犯错的循环。”但很多孩子在做错题后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要么等着老师讲答案,要么干脆蒙混过关。孩子对“错”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对学习的态度,连错题都无所谓的孩子,很难真正爱上学习。
那些做错后还坚持试着解答,解答不出来就不停找人问“为什么”的孩子,才是在真正“动脑子”。这样的孩子更适合学习,因为对知识的好奇、对正确的渴望,是学习力最根本的起点。如果你的孩子经常拿着错题反复解答、不断发问,那他绝对是读书的料。
数学家李大潜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李大潜4岁上小学,9岁跳级考入中学,15岁考入复旦大学,自幼便对数学展现出浓厚兴趣。但升入初一的第一次数学测验中,他为了争当第一个交卷的人,急于交卷却没检查,最终只考了18分。按照当时的惩罚措施,他本应因差42分面临被老师打手心42下的惩罚,好在老师仁慈地饶过了他。这次经历给了李大潜沉重打击,也让他深刻反思学习态度。他将“18分”视为一块独特的里程碑,不仅标记了起点,更让他明白“态度决定一切”。自此以后,他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后续学习和研究中,对待每一个问题都认真严谨,最终成为我国现代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对枯燥的忍耐力
很多文章和书籍的作者都声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我想说,对大部分人而言,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事。不信看看身边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多打游戏、刷视频是自发的,唯有学习需要别人督促。电影《心灵捕手》中就有这样一幕:数学天才威尔能轻松解决高等数学题,却不愿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他的导师告诉他:“真正的天才,不是只做喜欢的事,而是能把无趣的事做到极致。”
看吧,即便对数学天才来说,学习也未必充满乐趣,能把学习当成快乐来源的孩子更是凤毛麟角。判断孩子是不是“读书料”,别只看他爱不爱学习,更要看他能不能在对学习感到厌倦时,依然坚持下去。
很多孩子做作业能坐得住,并非因为喜欢做作业,而是他能克服短暂的枯燥。这种“我不喜欢,但我能继续做”的能力,是对枯燥的忍耐力,也是适合读书的孩子应具备的重要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能通过一件件小事慢慢培养:让孩子坐在餐桌上等饭做好,站在路边等红绿灯变绿,等对方说完话再发表见解——每一次看似“无所事事”的等待,都是对枯燥忍耐力的锻炼。
面对挫折的反应
有些孩子遇到挫折,第一反应是逃避或放弃;有些孩子则会迎难而上,寻找解决办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往往决定了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能走多远。就像马拉松比赛,起跑快慢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在疲惫和困难面前坚持下去。
还记得我刚上学时,有次学写拼音“e”,写了几次都写不好,最后急得掉眼泪。相信和我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不在少数——遇到难题就崩溃。一位教育学家讲过一个实验:同样的题目面前,A组孩子坚持解题的平均时间是2分钟,B组孩子能坚持8分钟。结果显示,B组成绩普遍比A组高出30%。不是A组孩子答题速度快,而是面对难题时,他们想到的是应付、逃避、草草了事,接着做下一题;另一组孩子即便皱着眉头,也选择“硬刚”下去。
学习注定是一个不断和难题“掰手腕”的过程,孩子在学习上能走多远,就看他被“卡住”时怎么做。家长也能通过日常行为判断孩子的挫折承受力:比如孩子拼图失败时,是随手扔掉还是尝试重新组合?遇到难题时,是立刻求助还是先自己思考?这些细节,都能反映孩子内心的韧性和毅力——而这种韧性,正是支撑他们未来学习生涯的重要品质。
最后想说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教会孩子知识,而是教会他如何面对未知。”别因为孩子坐不住、记不牢,就轻易否定他,觉得他“不是读书的料”。天赋决定起点,心态决定终点。作为父母,帮孩子端正做错题后的态度,锻炼对枯燥的忍耐力,培养面对挫折的韧性,即便孩子学习路上走得不顺,也一定能在其他路上走得很远。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