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妈妈说家教丨两个好习惯培育越早,孩子培养得越好

2025-10-16 阅读数 29901

20251016024807153.jpg

故事:

用习惯和陪伴托举儿子考入重点大学  

“我有两个孩子,大儿子2024年高考以658分的成绩考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小儿子今年7岁。”近日,长沙市一中株洲实验学校副校长羊娟向今日女报/凤网分享了自己的育儿故事。

她介绍,大儿子高中就读株洲二中强基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原本目标是冲刺清华北大,只是高考未能发挥出最佳状态。

“说实话,我其实是个‘佛系’家长,在学业上大儿子一直不需要我们操太多心。”羊娟笑着说。“佛系”家长培养出“学霸”儿子,从小学到中学,他们究竟做对了什么,又如何规划孩子的培育之路?

微信图片_2025-10-16_170959_235.jpg

羊娟和大儿子

作为校长,羊娟见过太多急于求成的家长,而在自己孩子的小学阶段,她选择“慢下来”。儿子上幼儿园时,她坚持“零起点”教育,未提前灌输任何学科知识;进入小学后,她把重点放在两个核心习惯的培养上——自主规划与阅读兴趣。

“今日事,今日毕,每天放学后孩子必须先完成作业再去玩。”羊娟说道。刚开始,儿子会有抵触,但她坚守原则,态度温柔且坚定。而且,若儿子能在自己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任务,剩余时间她绝不额外增加学习量,而是交由孩子自行安排,“既制定规则又给予空间,孩子才会乐意遵循家长的安排。”

羊娟表示,这个习惯帮助儿子建立了良好的时间管理观念和自律意识。之后的学习生涯中,无论面对多少课程和作业,他都能有条不紊地规划,高效完成各项任务。“他读初中时,每天不背书包回家,学习任务都在学校完成,晚上回家就是弹钢琴、看课外书。”

阅读习惯也是从小培养并坚持的。羊娟回忆,儿子还没上幼儿园时,她就开始读绘本给儿子听;儿子上学后,也一直保持亲子共读的习惯。“抓好阅读对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有益,不仅能拓宽视野,还能提升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羊娟坦言,儿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突出,仅维持在班级在中上游水平,但她并未焦虑。她认为成长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无需过度担忧。“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小学阶段,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重要。”果然,进入初中后,儿子遇到优秀同伴,在同伴影响下,内驱力被激发,开始奋起直追,成绩迅速提升,在之后更是一路向好。

羊娟还特别强调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分工。她认为,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不同但却都很重要的角色。“在我家,我更多承担‘护航员’角色,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健康;我丈夫更像‘领航员’,负责引导孩子探索未知领域,激发潜能。”她解释,这种分工并非绝对,而是根据各自特长和性格决定。“关键是父母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不能互相拆台或争抢主导权。”

对于小儿子,羊娟表示教育方式会不同,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小儿子性格更外向活泼,我们正在尝试找到适合他的节奏和方法。”但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尊重孩子的个性,不盲目比较,不强行塑造。“我希望他们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优秀孩子’。”


校长说:

孩子进入初高阶段后,重点要做好哪方面规划  

我认为,孩子进入小学高段和初高中后,规划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首先,这个阶段的孩子自主意识更强,甚至可能出现叛逆心理,所以最重要的是多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让他们主动交流。家长要在孩子想法的基础上提供适当支持和帮助,不能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因孩子达不到预期就唠叨、责备,否则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跟进和关注过程依然关键,少说教、少强加主观意识,才能避免引起孩子反感。

其次,学业规划上,家长不必过多干预具体学习内容,重点是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做好后勤保障。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方法上的建议即可。同时,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征做针对性规划,尤其要留意他们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很多孩子可能不是全面发展,但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这正是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后能发光发热的地方,家长一定要大力支持,帮他们找资源、提条件、优环境,引导他们朝特长方向努力,甚至可鼓励用特长带动短板发展。比如艺术、体育这类特长,有些家长觉得会耽误学习,这其实是误区。孩子在热爱的领域里会保持愉悦情绪和良好状态,这种积极状态反而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这个阶段,家长要做好观察者、引导者,更要做好支持者。这对家长要求更高,需要有一定认知和见识,打破“唯分数论”,不把重心都放在高考上——毕竟“行行出状元”,孩子进入社会后,真正能让他们立足的,往往是自己的优势。


让孩子保持优秀,注意培养好这两个好习惯  

我认为,要让孩子保持优秀,从小需重点培养两个好习惯:第一是自主,让孩子能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有规划意识,学会自我管理时间;第二是有目标,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目标,这样才有内驱力和持久动力,避免孩子仅因父母要求而行动,出现“父母盯得紧就做好、不盯就懈怠”的情况。

在引导孩子建立这些习惯时,家长要注意:

不代劳,不替孩子思考和执行,要引导他们明确做事的目标和具体方法,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划;

不焦虑,不要因孩子磨蹭就直接包办,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实践,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做好配套服务,孩子定好目标后不能完全不管,要跟进执行过程——做得不好及时纠正,做得好多鼓励,让孩子有成就感;同时,把大目标拆分成易完成的小目标,效果会更好。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