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教育不再被忽视。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0.2小时,即每天仅12分钟,城市里的孩子家务劳动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劳动教育可以给孩子带来什么?家长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本期分享嘉宾」
王建平
心理学博士 | 知名幼儿家庭教育导师
👇
A:劳动教育是教给孩子幸福生活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但是,现在一些父母在生活中大包大揽惯了,就容易把孩子养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样子。他们还觉得劳动教育可有可无,只要学习好就行。甚至,还有些父母制造劳动恐惧去惩罚不爱学习的孩子,把劳动和学习对立起来,让孩子认为劳动是不好的、卑贱的,这都是非常不良的言行示范。
让孩子从小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还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通过承担一定的家务责任,孩子能够形成自我意识,建立起自信心,更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通过劳动,孩子还可以发展计数、分类等认知能力,学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等等,这些都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劳动,并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呢?
在开展劳动教育之前,父母首先要意识到,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掌握的日常劳动技巧和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2-5岁,父母可以通过日常引导,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像收拾玩具,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筐等;一二年级的孩子,可以收拾书桌、洗红领巾等;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像切菜做饭、扫地拖地等都可以尝试;五六年级的孩子,父母可以安排一些需要技巧的劳动了,比如移栽绿植、组装小家具等。
孩子喜欢比赛竞争,在劳动的过程中,父母就可以利用这点,让劳动变成一种游戏,比如,看谁最快把桌子收拾好,看谁的袜子洗得干净等,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有所失误而责备孩子,或者觉得孩子在“帮倒忙”,要多称赞和鼓励孩子,父母的肯定和宽容,才能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
此外,父母还可以创造条件,带孩子去参加田间劳动,或者去体验自己的职业,通过实践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工作的不易,并且让孩子懂得美好生活需要靠双手去创造、去努力。
今日女报融媒体中心
重磅推出
《辣妈研习院》专栏
我们将邀请金牌亲子专家
通过科学方法助爸妈探寻问题根源
缓解育儿焦虑
每周欢迎做客本栏目
育儿先愈已
你的困惑,我来解答
参与方式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提交您的育儿困惑
投稿有奖
精彩问题一经采用 将在
今日女报融媒体平台推出
并获得相应稿费
观照、洞察、觉知、改变
我们等你
本文编辑 章清清、王静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