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研习院丨14岁女孩遗书曝光:爸妈,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2021-09-22 阅读数 47248

近日,网上流传一名14岁女孩的遗书。

她从家里窗户边的榻榻米上跳下,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

“榻榻米我用鞋踩过,用抹布擦干净。”

她对父母说: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微信图片_20210922103655.png

女孩成绩优秀,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在父母眼中,她一文不值,远远不是他们眼中的“完美女儿”。

女孩在遗书中讲述,她生前长期遭受父母的高压教育,达不到要求,便是又打又骂。

用巴掌打,用皮带或电线抽,只穿拖鞋站门外示众,每日每夜不堪入耳的咒骂...

每一次,都在这个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疤。

微信图片_20210922103748.png

微信图片_20210922103757.png

她说:

“我知道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打在手背上还行,被皮带或者电线抽在腿上最疼,然后是手背,最后是双臂。”

“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让她穿拖鞋站在屋外向外示众,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叫辱骂,最后是耍泼妇。”“失眠的原因是睡前被骂或者被打,躺在床上接着听从主卧传来的谩骂声,剩下的时间用来回味一天的难过”。

世界上最严苛的酷刑,也不过如此。

承受酷刑的人尚且还有希望,而这些孩子心中没有任何期待。《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有一类父母,他们一面似乎爱着孩子,另一面却好像跟子女有深仇大恨一般,会直接、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你,伤害你。让子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对,根本就不配被好好对待。

这一类父母,是真的有毒。

生孩子真的是这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也正是因为有毒的父母,才导致世界上有这么多有毒的人。

孩子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生物,你打他骂他,他都那么爱你,他都那么温暖。

这位14岁的小女孩,跳楼之前把自己所有的压岁钱都拿了出来。把自己没有上完的羽毛球课,自己借了没有还的书,都交待好。

她甚至想到,不想自己死后房子变成凶宅,让自己死在了外面。

虽然,这件事情的真事性还未被证实,但每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加剧, 就会有类似的惨剧发生。


说到底,童年的悲剧,父母才是罪魁祸首。

2008年,湖北当地有名的神童覃瑶在她14岁生日前跳河自杀。

她的QQ空间上赫然写着:

“我已经(因为看课外书)被抓了三次了,我不知道如何面对你们。”

“你们对我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

2017年,江苏一名10岁女童服毒自杀身亡。

留遗书遗言:“你们是打我骂我,但是我知道一切都是对我好的。”

2017年,一位15岁女孩从19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微信图片_20210922104715.png

她与母亲最后的对话是:

“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调查数据显示,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81%左右。

现在的孩子活在怎样糟糕的心理环境下,可想而知,要知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根弦,拉得太紧,弦总会断。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会在职场压力中,有着深夜崩溃的时刻。

更何况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们身处家长强行制造的高压环境,缺乏爱的关怀与疏导,又怎么懂得如何自处?

再小的孩子,也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

作为家长的我们,真的太应该好好反思下了。


为了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近80万人选择自杀,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人结束自己的生命,青少年自杀悲剧,更频频发生。

根据我国相关机构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青少年普遍存在“抑郁”“自杀念头”的想法,数据占比高达47.7%。

且导致青少年走向极端的导火索,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有研究发现,在亲子冲突严重的家庭里,青少年自杀风险会提高数十倍。

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如何挽救年轻的生命?在青少年面对致命的最后一击之前,怎样才能看见他们默默埋在心中的伤痕?


「本期分享嘉宾」

微信截图_20191220112612.png

王建平

心理学博士 | 知名幼儿家庭教育导师

👇   

关注孩子成功,更要关注孩子幸福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不久前的新闻中,我还看到一个自杀的孩子在留给父母遗书中写下了这样让人心痛的话:“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想想也没什么,你们爱的不是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父母明明是爱孩子的,为什么到最后反而“逼死”了孩子呢?而且,很多悲剧里,直到失去孩子的那一刻,家长都还不明白“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自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导致孩子走绝路的原因绝不会简单,只是很多时候人们往往看见的只是那根“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表面上看,孩子遇到问题就想不开,遇到批评就轻生,看似孩子脆弱,实际上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施压的结果。

不是孩子脆弱,没受过挫折,而是他的心情无处倾诉,他的压力无处释放,父母的焦虑和过激行为,就成了引爆孩子的导火索。

但我们社会舆论习惯将孩子自杀问题与单一原因挂钩。

比如,前些年上海少年跳江的新闻出来后,舆论批评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于是引发大家对家庭教育的大讨论。

我们还常常会看到,如果孩子的自杀行为发生在学校,舆论又会一边倒地抨击学校教育不当。

甚至还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想自杀的孩子,只有让孩子想自杀的教育。孩子自杀,是因为抗压力差吗?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认为并非如此。他说:“抗挫折能力是遇到挫折时,不要造成动机水平下降。比如一个孩子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被父母训了,还依然想琴,因为他有内在学习动机。导致孩子活着的动机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需求包括生存需要、审美需要、亲和需要、优胜需要、成就需要、自由需要等。”

如果真正爱孩子,就要积极及时地满足孩子的这些基本需求,提升孩子活着的动机水平,就是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让孩子对生活有更多的眷恋,对生命有更多的敬畏,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让家成为始终能为他托底的温暖港湾。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呢?

先要让孩子感到到生活是有趣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无条件爱自己的。父母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期待和需求,但自己的期待和需求自己完成,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希望,

只有更多的父母有勇气和力量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胜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关注孩子的内在真实需求胜于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关注孩子的幸福胜于关注孩子的成功,那不仅意味着我们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意味着我们给了孩子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640 (3).gif

今日女报融媒体中心

重磅推出

《辣妈研习院》专栏 

我们将邀请金牌亲子专家

通过科学方法助爸妈探寻问题根源

缓解育儿焦虑

每周欢迎做客本栏目

育儿先愈已

你的困惑,我来解答 

参与方式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提交您的育儿困惑

微信截图_20191220113518.png

投稿有奖

精彩问题一经采用 将在

今日女报融媒体平台推出

并获得相应稿费

观照、洞察、觉知、改变

我们等你

本文编辑 章清清、王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