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女图丨陈衡哲:中国第一位女教授的完美人生

2018-06-06 阅读数 103826

识女图 陈衡哲

文/唐瓶子

她是中国第一位公派并以西洋史为专业的女留学生。

她是中国历史上及北大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

她是名符其实的“才女教母”,培养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众知名的才女,张爱玲、林徽因、萧红、苏雪林、冰心、凌叔华、丁玲、石评梅、庐隐……

她是陈衡哲。

常人概念中的才女,往往是才华出众,命运曲折,要婚姻不幸,而她,虽身处新旧世界的激烈动荡中,却在个人事业、情怀、婚姻家庭的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足够完美。

这一切,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陈衡哲1890出生于江苏常州,祖籍湖南。父亲陈韬是当地有名望的学者和诗人。母亲庄曜孚是当时和吴昌硕、齐白石齐名的书画大家。舅舅庄蕴宽(军事家)曾对陈衡哲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纵观陈衡哲的命运轨迹,她似乎一生都在造命。

陈衡哲七岁时拒绝母亲缠足,十八岁时拒绝了家庭指定的婚姻,从而逃婚至常熟姑母家住了三年。1914年夏,清华学堂在上海招生,录取的学生将由中国政府保送赴美深造,陈衡哲顺利通过考试而到了美国。此时,她已经24岁,大大超过了中国传统女子结婚的年龄。在美国,她变成一位不婚主义者,为理想和事业,谢绝了诸多人物的追求。

然而命运的安排永远出人意外,在美国,她遇到了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其一是任鸿隽,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原四川大学校长、上海图书馆馆长,后来成为她的丈夫。这位任先生说过一句在今天看来,足以让天下女子动容的话:他说:“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这和培养一个天才女子。”

另一位是胡适。胡适是在任鸿隽的推荐下认识陈衡哲的。当时胡适倡导白话文,在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时间反对嘲讽者众多。在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陈衡哲却在行动上成为胡适最有力的支持者。并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她的白话小说处女作《一日》。

胡适曾评论说:“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陈衡哲笔名)已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一来二去,胡适对陈衡哲爱慕也是与日俱增,然则胡适不失为遵循传统道德的君子,母亲已在家乡给他订下了婚约,不敢轻易违抗母命。而他这份爱慕之心却不会泯灭,并最终升华为另一种精神层面的情愫。

1920年,陈衡哲在胡适的推荐下,她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任,成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教授。

在大学任教期间,陈衡哲曾针对中国当时存在的妇女问题,先后发表了《复古与独裁势力下妇女的立场》、《妇女问题的根本谈》等文章。

颇有意思的是,事业巅峰时期的陈衡哲,最终却因为要带孩子而辞去北大的教职,成为专职家庭妇女,那时,她头顶着中国第一位女硕士、第一位女教授的光环,尤其她还是曾经的不婚主义者,这使当时的学术圈一片哗然。

作为当时新女性的标杆人物,她的辞职让无数人失望。然而她自身的经历让她明白,“母亲是文化的基础”。

“当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不能得兼时,则宁舍社会而专心于家庭可也”,陈衡哲认为,妇女解放是从观念上和行动上把自己塑造成对家庭和社会有用和有益的新人,而不是自求多福,孤立地对抗家庭和社会。

此后,她精心教养三个子女,直到三个子女相继成才。长女以都,颇有其母遗风,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任大学教授;次女以书毕业于美国瓦沙女子大学,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三子以安获美国地理学博士学位,也在美国任大学教授;一家两代五教授,堪称书香满门。

她自己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文学著作《小雨点》《西风》《衡哲散文集》相继出版,学术著作《西洋史》《文艺复兴小史》《欧洲文艺复兴史》,至今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1961年,任鸿隽去世。文革期间,陈衡哲遭到了两次抄家的厄运。然而在这场政治的风雨中,多少人忍辱离去,而她一直挺了下来。用自己的方式,不屈的艰难前行。

1976年,陈衡哲在上海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陈衡哲一路走来,不断的超越他人,也超越了自己,似乎聚上天的万千宠爱与眷顾于一身,超凡的天赋与颖悟、强硬决绝的个性、过人的勇气与冒险精神……她是社会变革中“试图在漩涡中掌握自己命运”的那部分人,当时跟她有类似幸运的女性可谓凤毛麟角。

幸运只会偏爱有准备的人,因为她,是陈衡哲。

  识女图 陈衡哲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