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探访中国首个农民作家村:左手握锄头,右手捧书香

2025-04-23 阅读数 5439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周雅婷 实习生 谭如意

暮春四月,坐落于湘江边的岳阳市湘阴县鹤龙湖镇新河村又迎来了一批访客。

在世界读书日前夕,县城的写诗人、省城的文学爱好者接踵而至,与小村庄里的“村writer”来了场文学互动。

“村writer”是新河村农民作家的昵称。这里本是一个种满苎麻、培育大闸蟹的普通村庄。2023年4月,因为一位作家的坚持,这个村迎来山乡巨变:中国第一个乡镇级农民作家专业协会在此落户,中国首个农民作家村也正式揭牌——自此,麻田地里、蟹塘边上都站满手捧书本的“文学农民”。

从读书到写作,从业余到专注……两年时间,农民作家村里已培育120余名“村writer”,其中包括50余名女农民。曾经,黄土褶皱间,种田务农是这片土地唯一的注脚;如今,文学创作的根系穿透时光,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萌发新芽。

1.jpg

蒋慕平(左)、童丽君(中)和李群英(右)在麻田中朗读诗歌。

首个农民作家村在这里揭牌

“别人家老婆都在务农,就你天天看书,不务正业。”丈夫这句刺耳的话,63岁的“村writer”蒋慕平一直记在心里,不予反驳。直到2023年4月,新河村挂牌“农民作家村”,她才鼓起勇气跟丈夫说:“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追求!”

蒋慕平从小喜欢阅读和文学创作,但婚后,丈夫负责种田养家,她负责打理家务。即便如此,她还是经常给自己腾出了创作的小空间——每天在家务农活中挤出空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会书、写一写身边发生的趣事。

2.jpg

从在稿纸上写稿到在电脑上创作,蒋慕平每天坚持创作。

有一天,天降大雨,在田里忙了大半天的丈夫被淋得透湿。回到家推开房门,看到蒋慕平沉浸在写作中,忘记了收谷子,导致稻谷被雨淋湿,这让他气不打一处来,对着蒋慕平大吼:“搞空路(湘阴方言:做无用功),不晓得来帮我的忙!”随后,丈夫在房间找出两箩筐作品的稿纸,拿到家门口,一把火全烧了。

蒋慕平不敢反抗,因为在她生活的小村庄,平日的确鲜有人探讨读书的乐趣。只是,一把火没有烧掉她对文学的热情,反倒让她更加坚定。

之后,蒋慕平的创作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为了让自己有更多时间独处,她白天在城郊摆摊替人擦鞋,晚上则以白天的经历进行创作

多年来,蒋慕平持续将原创作品进行多渠道投稿,终于,2014年,她的作品《擦鞋》获得了中国首届农民文学奖一等奖。她受邀领奖,拿到了一笔8000元奖金。也是在活动现场,认识了让她更加坚定创作的人——从新河村走出去的中国作家张一一。

“张一一是我们的老乡,他在北京等大城市打拼多年后开始反哺乡村,成为全国最早一批直面农民和农村、探索实践乡村振兴解决方案的实战专家。”蒋慕平说,张一一在湘阴县发起举办了全国最早的“村晚”“村奖(农民文学奖)”。也正因为他的坚持,中国第一个建立在乡镇的农民作家协会落户了新河村,“让我们这些爱好文学的农民有了组织!”

2023年4月9日,农民作家村在新河村落户揭牌,张一一担任村长,蒋慕平加盟第一批驻村作家。

村民被挖掘的文学天赋

农民作家村挂牌后,蒋慕平才恍然发现——原来,身边竟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

82岁的童丽君同样是新河村的第一批驻村女作家,也是目前最高龄的“村writer”。

3.jpg

童丽君在田野中采风。

16岁时,童丽君写下了人生中第一篇七言绝句:“北风呼啸雨淋淋,有伞难遮湿衣襟。路上行人多抱怨,天公何苦太多情。”她把心中所想、眼前所见写成诗,回家就遭到了父亲的呵斥:“女孩子不要乱写诗,再写砍断你的手指!”

一句呵斥,让童丽君的文学梦想搁浅了55年。这些年,她只敢看书、不敢下笔。但街坊邻居都知道她是个“有文化的人”。

2014年,得知鹤龙湖镇要成立镇诗人协会,71岁的童丽君又下决心拿起笔,开始创作——她每天写一首诗,连续两三个月后,她带着近100篇作品,报名加入协会。

在诗人协会,童丽君结交了一个新朋友——爱好文学的村医李群英。

59岁的李群英曾是鹤龙湖镇小有名气的村医,退休后,在镇上当了小老板。熟悉她的朋友都知道,她有一个爱好:田野作诗。灵感一来,她便骑着小摩托,从小店一路飞奔到苎麻田,吹着大自然的风,写下沾满泥土味道的文字。

两年时间,李群英的作品从乡级刊物跃至国字号散曲丛书。后来,她还成为中华诗词学会的农民会员。

4.jpg

李群英正在纸上记录下自己的创作灵感。

“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田野创作者,坚持文学创作的信念。”2023年,得知农民作家村要在新河村成立,李群英拉着童丽君报名,“我们不仅自己创作,还努力挖掘着身边邻里的文学天赋,帮着协会吸纳与培育更多的农民作家呢!”

据统计,两年时间,农民作家村里先后发展培育了120余位农民作家,其中有50余位女农民。

“每年村里都会组织大家外出采风,让农民走出去、让作家走进来!”蒋慕平说,两年来,农民作家去往湘西十八洞村与苗族姑娘同歌共舞,与老阿婆拍照合影;到怀化边城看到了清江和小舟,体会一脚跨三省的快乐;在益阳清溪村捧读着《山乡巨变》,探访作家周立波的故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陆续走出去的“村writer”到访了全省各个地方,也吸引着天南地北来村庄的人。

5.jpg

诗友们常相聚在一起,互相讨论文学和诗歌。

编后>>

文学力量带来的乡村巨变

为什么热爱读书、坚持创作?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新河村找到了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说,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有人说,只为心间的一片净土;有人指着那个用红绳和塑料袋仔细捆装的包裹,打开全是证书、奖杯;也有人拍拍孙子的肩膀说“我要当个好榜样”……

如今,“村writer”像一张出村出圈的新名片,为新河村、湘阴县乃至全湖南注入了新的活力。在120余位农民作家的互相勉励下,他们原创的诗歌、散文、小说和纪实报道已被发表在全国不同的报纸、杂志上,拿下了大大小小的奖项。不久前,“村writer”还组团拍摄了微电影《中国农民作家村的一天》。

“你们就像星星之火,只要坚持下去,也可以成燎原之势,你们将影响你们的乡邻,在农村培育一种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你们将影响你们的家人,特别是孩子们,读书明理,有精神的追求……乡村振兴不是只有产业振兴,还有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作为创始人兼村长,张一一对新河村“村writer”寄予了厚望。

而发源于新河村的“村writer”“村晚”“村奖”“村协”“村甲”等星星之火,也正在全国范围内渐成燎原之势,蒋慕平、童丽君、李群英等农村妇女,从被定义为“不务正业”到被众人“绝对尊重”。这些“农民文学奖”得主或成为协助乡村治理的“乡贤”,也或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他们在田野作诗、书写生活,将成为赋能产业振兴和“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与创建和美乡村的重要助力!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特别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