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演奏家有花样:以科技混搭,让大筒“出圈”

2025-01-24 阅读数 10651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花鼓戏原来这么有味!年轻观众通过一场表演,成为传统戏曲的迷弟迷妹……”在政协湖南省第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委员通道”上,蔡霞身着正装、气质婉约,吸引了直播间里的许多年轻观众。

离开聚光灯,生活中的蔡霞经常着一袭长裙,谈吐优雅。

蔡霞,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也是大筒(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代言人”。她的艺术人生从儿时启航,登上过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举办了第一场大筒专场音乐会。如今,她想把传承传统戏曲的接力棒交给更多年轻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希望让湖湘戏曲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

微信图片_20250124141514.jpg

她为大筒创下多个“第一”

大筒,是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形似二胡。而蔡霞和大筒的缘分,要追溯到儿时。

1975年出生的蔡霞,从小在花鼓戏剧团长大,父亲是一名大筒乐手,母亲是一名花鼓戏演员。“大筒与花鼓戏的和鸣,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后来,在父亲的安排下,蔡霞从3岁起便开始学习二胡,15岁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今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花鼓科,主修二胡,副修大筒。

2002年,蔡霞决定到北京拜师学艺。在那里,她的二胡演奏技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老师们在教导后随之而来的询问更令她触动:“你是湖南人,怎么不把大筒练好?”那时,蔡霞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湖南人的大筒‘找回来’。”

为了提高大筒演奏技艺,蔡霞几乎拜访了湖南所有老一辈大筒演奏家,苦学琴艺。同时,在演奏技巧、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探索。

2017年,“戏与乐的对话”蔡霞胡琴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她成为湖南第一位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的器乐演奏家。音乐会上,蔡霞将包括大筒在内的8种胡琴与6种戏曲元素作为舞台核心,以对话的形式创新诠释了戏曲与音乐的融合之美。

这些年,蔡霞为大筒创下了多个“第一”——出版了第一张大筒教学光盘、举办了第一场大筒专场音乐会、组建了第一支大筒表演组合“红辣子组合”、发行了第一本大筒独奏曲集……

而随着蔡霞成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学院院长,她也逐步将重心转移到了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发展上,“我想拓宽戏曲的受众面,把家乡的‘好东西’发扬光大”。   

微信图片_20250124141530.jpg

她用新花样吸引年轻人

蔡霞告诉记者,在去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主办的“爱上花鼓·爱上长沙”情景音乐会上,自己和师生们进行了崭新的尝试,用科技“混搭”戏曲,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花鼓戏。

蔡霞向记者展示了一幕开场的引入视频:大屏幕上,“刘海哥”身着古典的装束,喝了茶颜悦色,看了成排的挖掘机,最后穿越到会场,来了一次“时代之旅”。

科技赋能下,不仅有戏曲,也有浓烈的情感。

借着“校友回湘”的契机,音乐会请来了校友雷佳、王丽达进行表演,而学校也为两位歌唱家准备了惊喜——一部讲述1993级花鼓科学子在母校成长故事的AI短片。

“说实话,这样一种仿生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考验。”蔡霞回忆,自己和团队调阅了学校档案馆为数不多的存照和节目单,还赶在1993级校友会会长王睿妮离开长沙的前一夜拜访了她。

“那一夜,团队翻箱倒柜,最终发现了一张杨冬冬老师被众同学簇拥的照片。”后面的采访证实,杨冬冬是湖艺第一个被同学们称作“妈妈”的老师,而“杨妈妈”的称呼,正是来自“雷达组合”。最终,蔡霞和团队用AI将已故的杨冬冬老师复原,“杨冬冬”说着长沙话,和学生们把关切娓娓道来,感动全网。

今年,蔡霞和师生们打算继续构思跨界音乐会《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继续走科技融合的路子,将如诗如画的河水之美与现代声光电的璀璨效果融合,“有机会的话,我们想在全国巡演。让传统文化、湖湘文化代代相传”。

微信图片_20250124141522.jpg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