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湖南省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大比武”擂响战鼓:1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笔试析法条,模拟见真功;竞答显锋芒,案例暖人心。参赛选手以情理为梭、以法理为经,织密万家和谐之网;用微笑化干戈、用专业止纠纷,绘就社会治理新篇。
在大赛启动之际,今日女报/凤网特别策划“湖湘家事解铃人”专题报道,关注那些化解三湘婚姻家庭纠纷的人民调解员,听她们讲述守护家庭和谐,守护幸福灯火的故事。
司法所长当婚调员用“亲情融化法”守护农村家庭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实习生 杨青玉
8月22日,一场沉浸式模拟调解比赛在怀化市火热举行。参赛选手需在限定时间内化解演员模拟的婚姻矛盾,每一句、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拿分的关键。
拥有8年基层调解经验的银灵就是参赛选手之一,她是芷江侗族自治县司法局罗旧司法所所长,也是芷江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工作期间,她累计调解纠纷200余起,成功率高达98%,有效避免了多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银灵认为,婚调工作的意义在于能在法律框架下促进沟通与理解,将纠纷化解于萌芽阶段。
亲情融化法:以孩子为纽带弥合家庭裂痕
在许多农村地区,年轻父母离异后,孩子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一方离开,一方外出打工或重组家庭,孩子只能交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在情感陪伴、教育支持和心理成长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银灵正是看到了这一社会问题,坚定了从事婚姻调解工作的决心。
“每次看到那些因父母离异而变得沉默或叛逆的孩子,我就更加坚定要尽力减少离婚对他们的伤害。”银灵说。2017年,她第一次参与孩子抚养权争夺的调解,就深刻体会到婚调工作的意义。
那是一对结婚两年多的年轻夫妻,因感情破裂准备离婚,双方激烈争夺两岁孩子的抚养权。调解现场,两人各执一词——男方强调物质保障,女方坚持情感陪伴,互不退让。
通过初步沟通,银灵意识到,男方强硬背后其实是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孩子必须随父;而女方的不舍,则源于两年多来每分每秒的哺育与陪伴。
于是银灵及时调整策略,从“面对面”调解转为“背对背”沟通,并运用“亲情融化法”。
她首先肯定了男方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和想给孩子优越条件的爱。同时结合法律规定,指出两岁以下幼儿原则上应由母亲抚养,这既是哺乳需求,更是心理需要。同时,她也耐心引导女方理解男方争取抚养权的背后是对孩子的在乎。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孩子由母亲抚养,男方享有探视权。
八年来,银灵观察到农村地区对离婚的态度已从过去的“丢人”转变为“见怪不怪”,离婚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原因也愈发琐碎。“一次异性转账、一件没洗的衣服、一句赌气的话……都可能成为离婚的导火索。”银灵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自我意识强,又觉得离婚不是什么大事,于是稍不合意,说离就离。” 这也让她更加意识到,婚调工作不仅是调解矛盾,更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
逆向思维法:巧解彩礼纠纷中的情理困境
彩礼是当前农村地区婚姻家庭纠纷的重要诱因,背后是城镇化、攀比心理、男女比例失衡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在婚姻调解工作中,银灵深感基层婚调工作任重道远,她经常面对因高彩礼引发的离婚纠纷,目睹“很多家庭最终因彩礼问题对簿公堂,不仅伤财,更伤感情。”
2025年,罗旧镇调解室接待了一对特殊的当事人——邓盛宇(化名)与妻子虽未办理结婚登记,却已共同生活两年。如今感情破裂,双方争执到镇政府:男方坚决要求全额退还19.8万元彩礼,女方则提出家务劳动补偿,两人情绪激动,险些发生肢体冲突。
银灵了解后得知,两人经媒人介绍相识,未办理婚姻登记便开始了同居生活。两年来,双方没有固定工作,女方主要在男方老家操持家务。感情基础薄弱,加上时常异地,矛盾越积越深。
面对邓盛宇“全额退彩礼”的要求,银灵没有直接否定,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耐心说明。更重要的是,银灵并未止步于法律条文的解读,而是巧妙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她分别与两人分析利弊:若调解失败,诉讼不仅耗时耗钱,结果也未必如各自所愿,甚至可能两败俱伤。这一策略让当事人意识到,固执己见只会背离真正诉求,从而逐渐回归理性。
同时,银灵也充分考虑到女方在共同生活期间的家务劳动付出,肯定了她提出家务劳动补偿的合理性。
最终,在银灵情理法相结合的调解下,男方认可了女方的家务贡献,女方也同意退还一半彩礼,双方达成和解。
处理这类“无证婚姻”纠纷让银灵深有感触:“只有既精准运用法律,又充分考虑现实人情,才能实现‘案结、事了、心和’的真正调解。”
展望未来,银灵的眼神更加坚定:“作为一名基层调解员,我将继续扎根在婚调一线,不断学习法律法规与调解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不仅要从事后调解转向事前预防,更要用我的努力,为更多家庭点亮希望,守护最初的温暖。”
海报:潘潘
编辑:陈雪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