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休学后,父母该按下“暂停键”还是“快进键”

2024-10-24 阅读数 9983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周雅婷

“每天像仇人一样,要被折磨疯了……”近日,山东父亲讲述叛逆期孩子休学经历的短视频吸引了10余万网友的关注。评论区里,数以万计有着相同经历的父母产生情感共鸣,期盼在网络世界寻找精神出口。

前不久,#孩子抑郁休学其实是在替全家生病#的话题多次冲上热搜榜。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50%的患者为在校学生,其中有41%曾因抑郁休学。

当抑郁休学成为家庭教育的最大挑战,于家长、于孩子又该如何面对与化解?

故事>>

孩子用休学反抗“鸡娃”,妈妈失控扇自己耳光

今年9月,戴思怡刚刚复学,仅三天后,戴思怡适应不了学校的生活,又重新回到医院。但此时她与母亲的休学博弈,还在继续中。

两次休学,都是戴思怡自己提出来的。

2023年3月,初二下学期刚开始,在学校里的戴思怡感到越来越压抑,上课没精神,下课更沉默,她有过幻听、幻视、失眠、失忆。坐在书桌前,她经常感觉课本上的字是模糊的,老师和同学的声音很飘渺。

戴思怡觉得,以自己现在的状态,再不停下来,在学校里迟早也会崩溃。

她提出休学后两周,母亲迟迟不松口。戴思怡便决定跟母亲对抗下去,甚至一度打算轻生。后来,无奈之下的母亲同意了她休学。

对戴思怡来说,休学的决定背后,是对母亲漫长的不适感的积累。

戴思怡成长于一个离异家庭,父母离婚后跟着母亲生活。最初,她一直活在母亲设定的“框子”里。母亲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安排好了戴思怡的一切。

母亲对她学习要求非常严格,每次考试成绩必须全班前三。从小学到初一,戴思怡几乎没有自己的空余时间。

但最让戴思怡感到窒息的是,母亲不让她在班上交朋友。在母亲的眼里,班上的朋友可能对她以后的人生没有帮助。

初二开始,戴思怡选择默默反抗。她不想自己完全按照母亲设置好的人生路线走下去。于是,她主动去认识都喜欢二次元的同学,也跟同学讨论喜欢的明星。

但母亲经常跟老师打听她在学校的交友情况,还限制她跟同学出去玩。

戴思怡越来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她觉得,母亲设定的框子越来越小,小得她已经进不去了。而她的母亲想通过孩子的优秀,来证明她自己的价值。

刚开始休学时,戴思怡对未来一段日子充满期待。

戴思怡列举了很多个休学后的“不用”——不用去想考试、不用去想成绩、不用去想排名、不用按母亲的要求去生活,她觉得休学“是一次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

休学之后的大部分时间,戴思怡都用在了画画上。她感觉在画画的世界里,没有烦恼,可以随心所欲去描绘色彩,不用被母亲所左右。

对很多跟戴思怡一样的孩子们来说,一定意义上,休学让他们第一次放松起来,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接触书本以外的世界。

但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休学仍然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孩子正在上学的“正轨”上行驶,突然脱轨,又不知何时才能重回正轨。

今年9月,再次听到女儿休学的要求,戴思怡的母亲特别生气,连说“不可以,不可以”。对她而言,女儿再三休学给她带来了莫大的羞耻感。

母亲和戴思怡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你生病休学了,难道要怪我吗?我生你养你,哪里对不起你?”

说到激动处,戴思怡看着母亲连扇了自己好几个耳光,一边控制不住地流眼泪,一边又不断说狠话发泄情绪。

一番“拉锯战”后,几近崩溃的母亲给她留下“最后通牒”:“要是再休学,你就永远别读了!”  

做出各种努力,尝试修补亲情

“休学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如果想尝试改善孩子的问题,那么整个家庭势必都要做出改变。”回顾孩子休学的这一年,胡明亮总结出了这个道理。

胡明亮一家曾是亲朋好友眼中的“幸福模范”。爸爸事业有成,妈妈细致周到,女儿乖巧懂事,家人之间从来没红过脸。直到一年前女儿上了初中,胡明亮和妻子的认知“天翻地覆”——女儿开始频繁早恋、逃学,甚至用美工刀在胳膊上划出一道道血淋淋的伤口。

在女儿和医生的交谈中,胡明亮第一次听到了女儿的心声:“没人在乎、理解我,亲人、朋友还不如流浪的猫猫狗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胡明亮的内心深处涌现出一股挫败感和质疑。“我想不通,我们没有‘鸡娃’,把她保护、照顾得这么好,孩子为什么要割腕?”而当女儿离开医院回到家,又恢复了以往“乖巧”的样子,他醍醐灌顶:女儿仿佛从未向他和妻子敞开心扉。“我忙于工作,孩子妈妈又要处理家里的大小琐事。”更多时间,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女儿的吃喝、冷暖,但女儿到底在琢磨什么,有哪些困惑,他们一无所知。

意识到这点之后,胡明亮开始有意修补和女儿的关系,他主动调了岗,换到了没那么忙碌的岗位——这意味着损失更高的收入,失去在职场上更进一步的机会;他分担了一部分妻子照顾家庭的任务,而妻子走出家门,找了份离家近的工作。“这样我们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关心她的心理状况。”

“情绪好,就陪她多说一会儿,一旦发现她有稍微抗拒的痕迹,就马上停止。”在休学期间,胡明亮陪着女儿喂小区里的流浪猫狗,尝试着去理解女儿的爱好,带她去看音乐节、演唱会。在女儿状态好转时,他小心翼翼地为女儿提出处理学校人际关系的建议。

2.jpg

胡明亮女儿在医院接受治疗。

半年多后,经过医生的评测,女儿的抑郁症状已经见轻,而她和父母的关系也不再如一开始的“礼貌”“疏离”。开学前的暑假,胡明亮试探性地询问女儿要不要去上学,女儿还是有些犹豫。

如果复学,女儿需要在初二班重读一年,补完教学进度。面对“未知”的学习和人际环境,“虽然她不想自己落下同龄人太多,也渴望和同龄朋友建立更深刻的友谊。但还是退缩了”。

然而,胡明亮和妻子达成了一致,那就是与休学这件事和解。“我们接受孩子的一切,也希望能陪伴她早日振作起来。”

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本能

两年前,在儿子黄羽杰打算辍学,苏航最孤独绝望之际,怀化市会同县家庭教育指导者朱杏林告诉她:“每个孩子都是向好、向善的,他们站不起来,是因为陷入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

在这之前,黄羽杰还在怀化市读高二,正是学业冲刺的关键期。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苏航有着清晰的认知。“我和他爸虽然早就离异了,但物质和精神都没亏待过孩子。”成绩好、长相佳、家境优良,孩子在学校也是“风云人物”。

但不久后,父亲锒铛入狱,突遭家庭变故的黄羽杰,状态从“云端”一下“掉”在了地上。“他觉得落差大,自己的‘光环’没了,然后就不愿出门、不去学校,看到陌生人都不敢直视,最后发展至轻度抑郁。”

面对母亲的焦虑和担忧,黄羽杰选择了逃避。“说句实话,我当时都有过好几次自杀的念头。”于是,无奈之下,苏航选择向朱杏林寻求帮助,她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本能,他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脆弱”。

这种本能体现在孩子的爱好和同辈关系中。黄羽杰爱打篮球,最享受球场上与对手碰撞、博弈的激情。“每次聊到篮球,孩子就很激动,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还给我形容一场球赛中反败为胜的心情。”

另一方面,看着曾经的同学走在“正轨”上,而自己停在原地打转,黄羽杰也会陷入迷茫和自我挣扎。“有时在手机上刷到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动态,他会很快地划走,几个朋友约他出去玩,他也不回消息,人家不找他了,他又生气。”

于是,朱杏林向黄羽杰提出和同学组建篮球俱乐部打比赛的建议,他很快就答应了。“和其他更专业的队伍较量,他们的成绩很差,没赢过一场,甚至每场都被别的队伍‘碾压’,但孩子很高兴,坚持打了一年多。”

休学像是海上漂流,而复学,是家长对孩子最大也最明确的希望。一年后,黄羽杰回了学校,到了一个普通班,分数的压力没有那么大,氛围也轻松不少。他的成绩不算好,但总归没再做过出格的事。

后来,黄羽杰考上了湖南医学院,从学校回来,苏航能明显感受出孩子的变化。“他还是爱打篮球,也学着不再用外在和他人的眼光去定义自己。”苏航觉得,这段经历对他们来说,是脱轨,是暂停,某个意义上,也是改变的起点。(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当事人除朱杏林外均为化名)

现状>>

休学背后的复合高压

“这几年,因为休学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是比较多的,呈现上升趋势。”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心理治疗师肖帅军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他的手机里,保存了1000多个他治疗过的案例,其中有8%左右的孩子都处于休学期。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面临着多种境地。“有的孩子是因为和父母激烈的矛盾冲突;有的孩子是因为有了心理困扰,很难处理好自身的情绪,更别说去好好学习了;有的孩子则是因为虚无主义,他们觉得人生都没有意义了,于是就一蹶不振。”

过去十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四区心理治疗师龙巧灵在病房里接触了多位正在休学的中学生,以及正在陪伴孩子经历休学的家长。她发现,休学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厌食症、强迫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不少人甚至采取过自残甚至自杀行为。“现在的小孩子,他们的痛苦和绝望程度,可能比大人还严重。”

3.jpg

4.jpg

龙巧灵陪伴休学孩子。

多年的出诊经历,让龙巧灵十分熟悉孩子们心理问题的成因。“是畸形的亲子关系、无爱的家庭、学习压力大、交友困难、对生活意义的迷茫等问题合力造成的。”这一切,和转型期的社会氛围有关,而最后承担这些的,是在社会中处于最弱势的孩子。“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就只去解决问题,但不愿意去分析原因,不愿意去了解当下那个时刻孩子的心理成因。”

更多时候,家长就是问题本身。肖帅军告诉记者,自己曾见过一位陪着儿子来就诊的父亲,哪怕在医院里,双方的关系也是势如水火,一点就着。父亲指责孩子不听话,当众说孩子又脏又臭,而孩子脸色通红,一直用“你管不着”来反击。

像这样的家庭,外界力量很难起作用,往往只有时间才能抚平伤痛。“孩子觉得没法改变父母,父母也没法改变孩子。只有等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度过了青春期,走入人生的下一阶段,才有可能接受外界的影响,发生一些改变。”

5.jpg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父母门诊,每天都有人前来寻求帮助。

“但大多时候,家长和孩子还是有相同的共识的,那就是改善问题,早日复学。”肖帅军接诊过的家庭里,有的父母会痛定思痛,想改变过去家庭中一些不合理的分工和观念,有的家庭放下了对孩子的高要求,只想孩子走自己想走的路。

“如果家长和孩子都高度配合治疗,那么复学的比例有七到八成。”肖帅军说。

让孩子走出休学阴霾

“医院在儿少心理科开设了父母门诊、专门针对住院家庭的父母课堂,针对每个家庭不同的问题,我们还会在看诊时进行‘父母培训’,告诉他们在孩子休学时如何理解孩子、宽慰自己。”肖帅军说,自己常会给家长传递一些和孩子沟通的小技巧。“比如说,将负面情绪尽可能地多写、画出来。在与家庭成员交流时,多用‘我’开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龙巧灵看来,休学期的孩子和家长想走出困境,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理解。“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潜力,并给予孩子充分信任,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除了医院,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寻求帮助家长和孩子的“良方”。2024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行动首次纳入湖南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致力于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医生和家庭教育指导者可以提供方案和诊断,但归根结底,让孩子走出休学阴霾的关键在于家长自身。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支持虽重要,但家庭教育的作用更为关键。”朱杏林表示,家长自身的成长和坚定,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家长要有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也应不断学习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只有自己心中有阳光,才能照亮孩子。“上一代的人生经验也许在这一代身上是无用的、不被接受的。也就是说,父母要学习如何成为当今孩子的父母。”  

观点>>  

家长要学会恢复孩子的生命力

王卫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原因选择休学或面临休学,这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休学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例如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到,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网上网下监测预警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险行为,健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复学机制。学校、家庭、社区和医院等社会各界应当合力以学生为中心,帮助休学孩子走出阴霾。

首先,学校应做好预防、研判、评估、跟踪,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制定复学计划并提供支持;其次,父母应做好科学育儿,对孩子进行高质量陪伴,在孩子休学后积极关注,确保孩子生命安全,复学后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第三,社区及有关公益机构可以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就医跟踪、恢复社会功能、复学支持;第四,医院做好治疗与沟通协助、评估,可与教育部门沟通康复情况及到校进行支持。学校、家长、社区和医院要共同构建一个学生休学前、中、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孩子休学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恢复孩子的生命力。家长要接受他们的人生出现“暂停键”,在孩子迷茫、困惑之际,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多带他们参加爬山、徒步、旅游、游泳等户外活动,帮助孩子重拾对世界的热爱。同时,社会各界也应为休学孩子按下“快进键”,提供多元化帮助,支持他们早日走出阴霾,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编后>>  

当孩子休学之后,对当下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与日俱增。这时,留给他们和家庭的问题才真正开始浮现。

面对孩子休学的困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叹息和惋惜上,而应以此为契机,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共同探索让孩子回归学校的有效途径。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通过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选择,为孩子们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关爱孩子、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让孩子回归学校,不仅是为了让他们继续接受教育,更是为了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暂时“暂停”的孩子们一定能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娇点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