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了怎么办?专家来支招

2022-11-18 阅读数 39220    赞 3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见习记者 周雅婷 首席记者 章清清

近日,一则“男子上门掌掴男童推倒老人”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显示,一名男子坐在凳子上训斥一名小孩时,突然一巴掌将其打倒在地。孩子爷爷先后用塑料椅、木椅砸向该男子,最后被男子推倒在地。目前,这名男子因涉嫌故意伤害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男子上门掌掴男童推倒老人”的视频在网上发酵后,网友们针对“家长该如何处理孩子在学校发生的冲突”这一问题各抒己见。不少家长产生了强烈共鸣,纷纷现身说法,为处理孩子间的矛盾支招。有的认为应当让孩子直接打回去,“以牙还牙”,也有人希望家长用更理性的态度教育孩子。

面对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学校和家长到底该如何处理?会有哪些法律风险?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分别采访了心理学专家、律师、学校管理者和家庭教育专家,听他们讲述正确的应对之法。


A5.jpg

心理学专家 “以牙还牙”不是真的要孩子“打回去”

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家唐海波教授认为,家长对孩子不能过多苛责,教育孩子更要从小开始。一旦发现孩子有脾气暴躁、欺负其他孩子的倾向时,就要加强家庭教育,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跟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如果家长没有及时教育,孩子将来可能会形成不良的人格特质或者不好的行为习惯,那改变起来就很困难了。”

在唐海波看来,孩子之间打闹是正常现象。“孩子太小了,而且打打闹闹是他们的天性,我觉得对这个没必要上纲上线。但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攻击行为倾向的时候,就要好好管束。同时,平常家长就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不要让他欺负别的孩子。”

唐海波表示,这起事件中打人男子因为护“犊”心切、爱子心切,发生了冲动行为。而对方孩子的爷爷看到孙子被打,也先后持塑料椅、木椅与之发生肢体冲突。“其实两个小孩刚进门时就已经和好如初了。双方的家长还这么不冷静,仔细想一想,问题解决了吗?这样反而给双方家长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孩子目睹了父亲的暴力行为后,在心理上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其它精神状况。家长一定要好好引导孩子,否则孩子将来长大后会慢慢地变得胆怯恐惧,还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唐海波告诉记者,暴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孩子就会胆怯,会害怕自己受到伤害。甚至表现为不敢再去幼儿园,随时可能会黏着爸爸妈妈,要求不离开他们。

对于网络上普遍存在的教育孩子面对矛盾冲突时“以牙还牙”的做法,唐海波认为,他们的意思不是真的要孩子“打回去”,而是教育孩子受到欺负时要学会自我保护,让老师和父母出面帮助他们解决,避免事情再发生。“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行为习惯是需要慢慢养成的,不要一味弱。当自己被欺负时,要及时报告老师、父母,而不是不吭声,任人欺负。”

“冲突发生后,我认为幼儿园老师没有把事情处理好,他们应该在事情发生后立刻通知双方的家长到幼儿园进行协调,把录像监控放出来,让双方家长了解真实情况,还原事情真相。这时,老师要教育和批评打人的孩子,家长再赔礼道歉,校方如果有管理不善则要进行赔偿承诺,这样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唐海波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但事实上幼儿园没有协调,也没有起到很好的管理职责,因此,我觉得园方是负有一定责任的,说明幼儿园在处理类似事件时,还存在一些管理经验的不足。”

A3.jpg

小学校长 做好摸排,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是比较容易产生冲突的,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含着金匙’出生,自小就是家庭的中心,互相不懂谦让互谅分享,进入校园后,易因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是肢体冲突。这次事件的诱因正是孩子之间抢玩具。当然,也可能跟孩子平时生活中缺乏爱、缺乏安全感有关。”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集美小学副校长黄丽珍告诉记者,孩子间的小冲突并不完全是坏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认识到这是引导、教育孩子学习解决冲突的最好教育契机,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同伴,学会相处。“家长还可以让经常在一起玩闹的孩子,经过冲突后成为真正的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做一个正面积极的引导。”

为了防范发生未成年人之间的冲突,黄丽珍表示,学校首先可以做好摸排,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建立成长档案,便于及时准确了解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孩子展开后续的教育。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心理课程和心理室科学引导,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其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和班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孩子们的思想进行教育,加强常规教育,在日常的行为上加以规范引导,避免冲突。“还可以通过一些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们科学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们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更好融入群体生活,更好去‘自我化’为‘社会化’。”

对于少数孩童因原生家庭等原因具有先天性强侵略性的行为,黄丽珍表示,学校要做好“特殊生”档案,付出更多的关爱,并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家长要学会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的、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从生活小事中正确引导孩子。”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行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给孩子的示范和标杆。家长首先应该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其次应该要理性对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教师,发现孩子与他人有矛盾,应当在第一时间做好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安抚好孩子的情绪,然后及时跟老师和对方家长联系,了解事件的经过,并言传身教正面示范,和平友好地处理。如果事态超出可控范围,与班主任老师、学校沟通反馈不能解决时,可以请求第三方协调,也可以通过法律的武器来解决,避免矛盾的再次升级。”黄丽珍说,家长若发现是自家孩子的错误,就应当和孩子平等交流,分析事件的利害关系,让孩子不仅口服还能心服,有效引导孩子拥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担当,亲自去被打的孩子家登门道歉。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错误在先,对于可控范围内的伤害,得饶人处且饶人,借此培养孩子的与人为善、谦让、宽容、理解、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

对于网络上普遍存在的教育孩子面对矛盾冲突时“以牙还牙”的观点,黄丽珍表示,她不是很认同这种做法。她认为,孩子与同伴产生冲突时本身是缺乏安全感的,如果孩子这时向父母求助,父母却把保护的任务推给孩子自己,会让孩子觉得孤立无援,更没有安全感。同时,让孩子打回去,不仅会让冲突事件二次发生,可能会带来新的或更严重的伤害,还会将事件扩大化,让原本没有安全感、受到伤害和委屈的孩子更加不知所措,反而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A2.jpg

律师 家长应合理合法维权,不能越界

湖南天地人律所律师黄婷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条、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第一千二百零一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第三人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因此,该案从民事侵权角度来看,打人者孩子的头皮被对方用玩具戳伤,受到了人身损害,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侵权赔偿责任,但是5岁幼儿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责任依法由其监护人承担。

黄婷表示,如果校方在安全保障义务上没有做到位,也要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比如校方对这类带尖头的充气筒是如何存放管理的?事情发生时老师是如何处理的?事后学校有没有跟双方家长沟通并做好善后措施?“建议学校不要设置有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或对这类设备设施妥善保管并做好安全检查。在发生类似幼儿冲突事件时,要立即制止冲突的发生,第一时间把受伤孩子送到医院,或者进行包扎处理,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健康。”同时,要通知双方家长,说清楚事情发生过程、校方采取的措施,并引导双方家长理性解决矛盾。

“但后来男子到对方家中讨要说法,发生了暴力冲突导致孩子、老人受伤,这种行为已超过了合理合法维权的界限,有可能涉及刑事犯罪。”黄婷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打人男子最终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要根据对方孩子受伤的情况和被推倒的老人的伤情鉴定结果来判定。“如果老人或者孩子只是轻微伤的话,就不构成刑事犯罪,可能面临处5-15天的治安拘留,并处罚款。如果鉴定出来老人或者孩子是轻伤及轻伤以上的,将涉嫌构成故意伤害罪。”

黄婷律师表示,本次事件还涉及到正当防卫的认定。“除了关注老人或者孩子的伤情结果外,还要关注打人男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因为监控视频显示男子是在老人拿椅子砸他的情况下才推倒老人的。男子推倒老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防卫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会存在争议。”


A1.jpg

教师  培养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

长沙市一中金山桥学校德育处主任李洁有着十多年当班主任的经验,在她看来,冲突也是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契机,解决冲突时可以鼓励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起探讨解决方案,让事件在场的每个孩子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样,孩子们会在一次次的冲突处理沟通过程中,养成同理心和处理冲突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李洁认为,除非产生严重后果或出现校园霸凌的情况,成人最好不要直接介入其中帮忙处理。

李洁表示,教孩子如何解决冲突,比强行替孩子出头更重要。“护犊子”是人类的本性,但是太“护”着反倒不是爱,还可能会害了孩子。“毕竟父母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你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冲突解决能力,让他学会独自面对冲突和争执。”

对于网络上普遍存在的教育孩子面对矛盾冲突时“以牙还牙”的做法,李洁认为这是非常粗糙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发生冲突,家长的介入与否,是存在边界的。通过孩子自己、学校和老师能够解决的,家长最好能不介入就不介入;孩子、学校解决不了的,比如牵涉到赔偿问题,那就需要家长去沟通协商。但介入的边界是不能施加暴力,使用暴力的同时家长也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此次事件中,孩子间的肢体冲突上升到了刑事案件。如何避免暴力升级?李洁认为与家长的情绪管理有关。“在孩子面前,家长做好情绪管理很重要,要给孩子一个遇事冷静沉着的榜样影响。遇到事情深呼吸,想一想除了暴力和发脾气,还有没有什么好方法。三思而后行,不能让坏情绪控制了自己的行为。”

李洁提到,如果学生发生冲突时老师正好在现场,那么处理冲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沉着冷静面对。先让学生冷静下来,自己更要冷静,不要急于下结论发脾气;第二,要机智果断应对,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第三,要公平民主处理,不偏袒任何一个,也不因个人情绪迁怒于学生;第四,善于总结引导。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五,在处理冲突事件时,要注意疏导他们的情绪,重建彼此的信任。

李洁建议,面对未成年人校园冲突,老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每个学生当成一个独特的个体,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协助他们自己处理问题,修复因此发生的伤害,或许能够达到比“惩罚”更好的效果。“甚至透过这些冲突,我们也有机会看到这些学生内心的渴望、梦想与追求,指引他们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如何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未成年人校园冲突,李洁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提前了解未成年人冲突事件的原因。“比如是否存在家庭防线的失守,还是受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再精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作为老师平时要多关爱与帮助,走进他们的心灵。” 


A4.jpg

家庭教育专家 和孩子一起开展“共情训练”

在心理学博士、家庭教育专家王建平看来,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如果确实伤害还比较大,即便再冷静理智的家长情绪也容易失控,这能理解。但这不是家长掌掴一个5岁孩子的理由。不问青红皂白地直接介入,替自家孩子“出气”,这是一种最不利于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反而会导致问题扩大化,同时也会让孩子对解决与同伴们之间的冲突时更加手足无措。

难道要教孩子打回去吗?以暴制暴,很可能会使打斗升级,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后果。正确的做法,是先倾听孩子的诉说,引导他们详细地讲出事情发生的经过和他采取的做法,尽量从中搞清事情的原委,以便做好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疏导。

孩子之间的冲突分两种,刻意的欺负和玩闹之间的冲撞。第一种是一方孩子故意地欺负人,这种孩子一般是家庭教育有问题,如果是这种情况,一定要找到其家长,让对方赔礼道歉,给出警示警告,不然就法庭见。另外一种是两个孩子在一起玩闹,你把我推倒了我把你推倒了,这样的情况,家长就无需掺和了,交给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学会处理和小伙伴的矛盾。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果需要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同时要考虑所采用方式对自己孩子人格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他今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而对待有打人习惯的孩子,适当惩罚是必要的,如取消孩子喜欢的事情。还可以开展“共情训练”,问孩子这几个问题:“你知道不知道你打了他,他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你知不知道他挨打之后会特别难过?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样做也会让爸爸妈妈感到难过?”

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教育孩子,被打或看到有人被欺负时,不要忍气吞声,不要害怕,要保持冷静。先学会如何摆脱暴力,保护自己,然后向老师、家长或民警等求助,机智地拒绝侵害、反抗侵害。 


来源:今日女报

编辑:俏俏

二审:李立

三审:刘洋  

  娇点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