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岁男童突然变“紫人”
只因吃了隔夜炸鸡薯条
日前,江苏常州 2 岁男童乐乐因为吃了隔夜的炸鸡薯条,突然腹痛、呕吐、全身皮肤呈乌紫色,家长赶紧把他送到常州市儿童医院,经检查竟然是亚硝酸盐中毒。所幸抢救及时,目前乐乐已无大碍。
" 孩子早上起床突然吐了,全身青紫,我们当时吓得魂都没了!" 回想起儿子的经历,童童妈妈仍心有余悸。" 我们后来发现餐桌上隔夜的薯条炸鸡少了很多,想想可能还是因为吃了这些东西才中毒的。"
" 现在他白白净净的,和入院全身发紫的时候判若两人。" 常州市儿童医院小儿消化内科副主任史伟新介绍,当时检查发现,乐乐高铁血红蛋白分数达到 40.7%,明显高出正常范围(<1.5%),符合亚硝酸盐中毒的表现,随即给予他亚甲蓝、维生素 C 等输液解毒治疗,第二天乐乐青紫情况就明显好转,随后慢慢恢复正常。
史伟新表示,亚硝酸盐中毒主要是由于摄入过多亚硝酸盐或误服工业用亚硝酸盐而致。亚硝酸盐多存在于腌制的咸菜、肉类和变质腐败蔬菜中,部分新鲜蔬菜也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夏季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建议广大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监护,注意饮食卫生,不要进食不新鲜的腌肉、蔬菜;剩菜如在高温下存放过长时间,不要食用;腊肉、酱卤肉应尽量购买正规产品,且不能当作常规菜大量食用。
-2-
三名儿童吃零食后中毒住院
这些东西你也在给孩子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零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各种花花绿绿的零食不断诱惑着小朋友们的心神,甚至让一些成年人也对它们念念不忘。
不过,零食的味道虽然不错,但对身体的危害也是极大的!
2019年,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发生一件令人心痛至极的事件:
三名儿童吃了爷爷买的零食之后,竟然全都食物中毒,其中一名男童更是不幸丧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零食有毒吗?
据了解,这三个孩子分别叫小莹(化名,7岁)、小鑫(化名,4岁)、小健(化名,2岁),三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事发当天,在当地小学读一年级的小莹放学回家,带着两个弟弟一起玩耍,爷爷在一旁照看。
孩子们玩累了,吵着要吃零食,爷爷便到村里的小店买了两包1块钱的饼干、两包1块钱的薯片分别给两个孙子,另外又买了一瓶2块钱的饮料给大孙女小莹。
孩子们把零食吃掉后没多久,小莹就跑过来说:“肚子痛,想吐。”
爷爷刚开始以为孩子是感冒了不舒服,可没想到3个孩子都出现了这样的症状,尤其是年纪最小的小健,不仅脸色苍白,而且还伴有呕吐的症状。
爷爷一时间慌了手脚,赶紧把3个孩子送到村卫生所进行救治。
卫生所的医生判断孩子是食物中毒了,但因为条件有限,无法进行洗胃、抽血等治疗手段,于是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
急救车火速赶到,将3个孩子送到医院急救,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小莹和小鑫脱离了生命危险,而小健则不幸丧命。
可怜的孩子啊,他才2岁,他还没有好好看看这个世界,竟然因为几包廉价零食丢了性命!
后来,医生提取了零食残渣和孩子的呕吐物进行化验,发现零食中含有0.4克的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食入0.3~0.5克即可引起中毒!
孩子的身体各项器官没有发育完全,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吃零食,一旦中毒,后果将不堪设想!
-3-
一旦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症状,
可催吐并饮用大量清水后继续催吐,
反复多次,之后立即就医。
最常见却最容易忽视的中毒——亚硝酸盐
一、亚硝酸盐是什么?亚硝酸盐属于食用化学添加剂,无色无味,因其类似食盐,经常被误做食盐及碱面使用。一般来说,摄入 0.2 克~0.5 克即可引起中毒,3 克可致死亡。
二、亚硝酸盐中毒,会有什么症状?亚硝酸盐中毒又称为紫绀症,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患儿的皮肤、黏膜、口唇、指甲会出现褐色、蓝褐色甚至蓝黑色,很容易辨认。
中毒儿童通常最先出现的其他症状是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头晕、头痛、心悸等,严重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变慢、心律不齐、烦躁不安、血压降低、肺水肿、休克、惊厥或抽搐、昏迷,最后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常见的含亚硝酸盐食物
1. 加工的肉制品,如熏肉、腌肉、火腿肠、腊肠等;
2. 盖盖子久煮的蔬菜也会产生亚硝酸盐,比如,涮锅时久煮的蔬菜;
3. 不新鲜的食物,尤其是不新鲜的蔬菜;
4. 家中的剩菜剩饭、各种凉拌菜,尤其是隔夜饭菜。
-4-
国内首个“儿童零食”标准出炉
这几种成分严禁添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2.2亿的儿童食物中毒,其中有96000人死亡,死亡率高达50%!
仅中国地区就有1500名孩子因食物中毒死亡!
相信不少家长都听说过“五毛零食”的“大名”。
“五毛零食”是一类特定零食的俗称,主要指那些价格在五毛钱左右,因味美价廉而备受中小学生喜爱的休闲食品。
这些零食大多名字新奇、包装花哨、味道独特,但它们却是在各种三无黑作坊里生产出来的!
2019年7月15日,张家口一家4口因为吃了在小卖部买的真空包装的鹌鹑蛋、火腿肠、凤爪、小鱼,不幸食物中毒,其中一名14岁少年抢救无效死亡。
2013年3月19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一名13岁少年因为吃了劣质辣条“大刀肉”不幸离世。
同月21日,在安徽上学的17岁学生小袁吃了两三袋“泡泡鱼”和两个果冻后去世。
这一桩桩一件件案例无不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没有什么零食是健康又有营养的呢?
5月17日,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发布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首次提出“儿童零食”的定义,区别于普通零食,给出了3~12岁儿童食用零食的建议,新标准将于6月15日起实施。
家长购买儿童零食时考虑的因素。
图片来源:《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
《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发布单位、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会长何继红指出,这是我国第一项专门关于“零食”的标准,同样也是关于“儿童零食”的第一项标准。
儿童零食标准
1、儿童零食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2、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
3、少盐少糖少油;
4、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
5、零食不能崩到小牙;
6、强制标出过敏原。
营养健康方面
新标准在营养健康方面,提出儿童零食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辐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灭菌工艺,能延长产品保质期,但是对产品营养素有影响,某些情况下对蛋白质也有影响,如方便面蔬菜包);提出少添加糖、盐、油的规定,并规定了氯化钠、蔗糖、脂肪的限值。
安全性方面
在安全性方面,新标准提出婴幼儿辅食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产品物理层面食用安全性的感官确保安全,如规定产品的组织形态不能有明显尖锐突出物,产品的口感不崩牙,包装结构设计在使用过程中不应对儿童产生割伤、误食等伤害风险。此外,新标准强制儿童零食标出过敏原信息。
专家家推荐一套“零食食用频次”
零食有优劣之分,并不是所有的零食都对孩子不好,吃不吃不能一概而论。
非营利性机构"iearth—爱地球"发布的《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
有9种孩子常吃的零食含添加剂最多,包括方便面、火腿肠、蜜饯、果冻、冰激凌、饼干、奶茶、口香糖和薯片。
对营养需求大、胃容量又比较小的孩子来说,零食是必要的营养补充。专家们认为,根据食用频率零食可大致可分为4类:
可经常食用的9种零食
全麦饼干、营养麦片、蔬菜、水果、水果干、奶酪、花生酱、酸奶、自制面包。
可每周食用2~3次的零食
甜饼干、冰激凌、山楂片、鸡蛋卷、布丁、动物饼干、燕麦花卷、海苔、自榨果汁等。
只能偶尔吃的零食
糖果、巧克力、薯片、薯条、玉米片、棉花糖、烤饼、果脯、虾条、碳酸饮料等。
最好不吃的零食
方便面、火腿肠、果冻、速溶奶茶等。
儿童吃零食,5个原则很关键
3~5岁正是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时期,家长应在这个关键时间,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零食观”。
一般而言,孩子吃零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以口味和孩子的喜好选择零食,更多地要从营养角度补充正餐不足,让孩子少吃或不吃油炸、高糖、高盐的零食。
2.多选择新鲜易消化的奶类、水果和蔬菜给孩子当零食。
3.零食食用时间离正餐时间不低于1.5小时,每天不超过3次。
4.不喝含糖饮料,吃完后要漱口。
5.注意安全,不能边吃边玩,小孩子要避免豆类和坚果。对于6~12岁的孩子,可以在3~5岁儿童的零食安排基础上增加坚果类零食。
来源丨凤网综合现代快报+/ZAKER南京、发现妈妈企鹅号、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等。
编辑丨艾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