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人才入库!湖南2.3万老人重返职场:田间、课堂、实验室全Hold住!

2025-10-30 阅读数 18970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周雅婷

10月28日,清晨的阳光洒在长沙县的一家葡萄园里。76岁的石雪晖俯下身,手中的嫁接刀精准划过,一边向围拢的农户讲解:“一定要对准‘血管’,养分才能过去。”同日,67岁的陈淑兰身穿技术服走进了公司实验室,指导着年轻研究员调配新型环保釉料的配方;益阳的另一角,58岁的方静正为一场面向留守儿童的红色故事宣讲做着最后的准备……三位女性、身份各异、领域不同,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新身份——湖南省“银发人才库”的在库专家。

今年6月,民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9部门首次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优化老年人社会参与支持环境。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级银发人才库131个,精准入库管理各类银发人才2.3万余人。“银龄力量”正席卷三湘大地,全省参与“银龄行动”的老年知识分子约71.58万人,投身经济建设的老年人约121.83万人。

在2025年重阳节来临之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特别聚焦“银发人才”,聆听她们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发光发热的精彩故事。

故事:

退休娭毑被赞“果树110”

手机里存满种植户电话

10月26日,在长沙县青山铺镇300亩刺葡萄基地里,石雪晖正手把手教基地工作人员嫁接技术。她利落地削出平滑切口,将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仔细对准,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一定要对准‘血管’,养分才能过去。”

今年76岁的石雪晖,退休前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自1988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她就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她的足迹遍布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56个县市、98个村庄,为农民义务讲课140多场,指导新建果园2万多亩。

1.png

2008年8月15日,袁隆平院士考察湖南农业大学的葡萄园,与石雪晖交流

“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这是石雪晖常对研究生说的话。她主编的《葡萄优质高产周年管理技术》,专门讲述“傻瓜技术”,她直言“要让农民谁种谁发财”。

2014年退休后,石雪晖加入了长沙市银发人才库。

“人才库为我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石雪晖说,“通过长沙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对接活动,我的技术推广更加系统化,服务范围也从过去的零散指导拓展到现在的规模化产业帮扶。”她还提到,人才库提供的服务保障让她能更专注于技术指导,没有了后顾之忧。

加入长沙市银发人才库后,石雪晖更忙了。她最多的一年下乡38次,培训农民超2000人。2020年6月,她接到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莫鸣教授的电话,反映江永县种植户义满成的100多亩“阳光玫瑰”葡萄烂了四分之一。二话不说,她自掏腰包,坐高铁赶了过去。

到了基地,石雪晖的心一沉。烂果、病害、排水不畅……问题一箩筐。她立刻“开方子”:马上剪掉所有烂果,喷保护剂;立刻疏通排水沟,降低湿度;赶紧在行间搭遮阳网,防止日灼。

令人惊叹的是,不到两个月,这片差点绝收的葡萄,竟在全国阳光葡萄标准化生产学术研讨会上拿到了优质奖。农户把喜讯和证书发给她,她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2.png

石雪晖在给农民做技术指导

石雪晖的手机里,存满了种植户的电话。每到一地,她都会把自己的号码留给农户。“那些农户以前觉得专家教授遥不可及,我把电话留给他们,他们有需求就能找到我。”农民遇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打来,她就迅速跑去解决。也正因如此,她在业内收获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果树110”。

“石教授,我家桃子裂得像小孩嘴一样,这可咋办啊!”有一次,石雪晖在出差途中,接到了望城一位果农的紧急电话。

“这就像人渴急了猛喝水,肠胃受不了。果子也需要均衡补水。”石雪晖一边安抚农户的情绪,一边耐心地开出了细致的“药方”:必须保持水分均衡供应,改大水漫灌为少量多次。农户依言照做,一个月后果园重现生机。

3.png

石雪晖

石雪晖的服务,不仅是“救急”,更是“授人以渔”。退休11年,她组织团队主编出版了《南方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新技术集成》《图解南方葡萄优质高效栽培》《刺葡萄优质高效栽培》三本专著,将毕生所学系统沉淀,成为惠及更多农人的“武功秘籍”。

从1988年以来,石雪晖也见证了中国葡萄产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依赖“洋品种”到目前国内自主培育出“光系列”“申系列”等优良品种,果园从过去“酸的卖不掉”到如今每串都甜得均匀。最让她欣慰的是,农民们不再盲目追求产量,而是学会了“优生优育”,懂得了品质的价值。

在她看来,退休返聘是一个最正确的选择,“我们这些老人既保留着老一辈‘该剪就剪’的经验智慧,又学习了新技术,对年轻一代还是有所帮助的”。

如今,石雪晖最大的心愿,是推广“省力化栽培”模式,通过“一次改土、精准施肥、科学管理”的技术革新,让更多农民搭上科技兴农的致富快车。

退休后三次再就业

她在搪瓷科研战场继续“冲锋”

10月28日,陈淑兰起了个大早,来到湖南信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诺技术”)的实验室,为年轻研究员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从优化原料配比到烧制釉料,她严格把控着每一个细节。“我长期在搪瓷行业一线工作,即使退休了,我也要尽我所能,带领年轻的研发人员攻克更多技术难题。”

今年67岁的陈淑兰,加入湘潭县银发人才库已经2年了。退休前,她曾是株洲搪瓷厂的技术负责人,是个众所周知的“铁娘子”。她曾是制粉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从重庆市硅酸盐研究所进修回厂后,又主动申请回到一线岗位十余年。“搪瓷是一种将无机玻璃质材料熔融凝结于金属基体表面的复合材料。一款看似不起眼的产品,往往需要几十道工序的精准操作,原材料、工艺、设备,任一环节出现不到位的操作,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我的工作,就是要解决生产线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4.jpg

陈淑兰(右)指导企业里的年轻后辈

从锦瑟年华到苍颜白发,陈淑兰一直在技术攻关的一线。2003年,她到龄退休,与陈淑兰同龄的同事,大部分都选择了闲适的退休生活,可唯独她“闲不住”,不想“浪费”了一身本事。在家人的支持下,两年后,她“二次就业”,回到信诺技术担任车间主任。

刚到车间时,经验丰富的陈淑兰就看出了问题:搪瓷制品的颜色不均,影响了产品质量。于是,从配料、熔制、包装,搪瓷生产的全流程,陈淑兰都全程指导着年轻工人一起做。“基本上是24小时都在厂里,就连半夜也是每隔三小时查看一次熔制炉。”后来,颜色不均的问题得到解决,车间的产值一年就翻了一番,销量也直线上升。

“银发技术人才的意义,既在于将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继续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也在于传承。”陈淑兰告诉记者,在湘潭县,已有212个银发人才工作站(室),吸引了1235名银发专家入库。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不少像她这样的银发专家凭借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银发人才库还会为我们精准匹配资源,将相关工作纳入财政预算,我们的工作才有坚实的保障。”

陈淑兰说,“搪瓷”算是个小众行业,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因此,她也肩负着“传帮带”的重任。

“利用空闲时间领着新到车间的年轻人现场学习,手把手传授设备操作技能,此外,我们还会开展专门的技术课堂,以师带徒促成长。”2020年,陈淑兰从企业技术中心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休,可没过多久又“三次就业”,担任信诺技术顾问。这一回,她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攻克更严峻的环保工艺挑战。

在传统搪瓷釉料生产中,硝酸盐因其具备氧化与助熔双重作用而被广泛使用。然而,其在高温工艺过程中会分解排放氮氧化物,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如何实现既能保持产品性能又具备经济可行性的硝酸盐替代方案?”陈淑兰带着后辈们一起试验。三年的时间里,他们尝试了百余种配方。最终通过优化长石、硼酸盐等多种原料的复合配比,开发出新型无硝酸盐釉料体系,“我们参与的这一项目,还拿下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常年的一线工作,在陈淑兰身上留下了不少工作痕迹——被炉子高温磨没的手指螺和无数件被涂料污染的实验服。也有人劝过她回家安心养老,可她还想在事业上“拼一把”,“只要岗位需要我,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带出更多‘好徒弟’!”

“银发奶奶”站上讲台

当入库专家,讲红色故事

今年58岁的方静,是益阳市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宣讲团成员。3年前退休的她,如今生活更加忙碌——上了讲台,她是鲜活生动的红色文化宣讲员,翻开书页,将红色故事娓娓道来,留守儿童听得入迷,眼神中闪烁着热切与好奇;下了讲台,她又点开手机,开始录制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短视频,将几十年教学经验凝结成通俗的“家教良方”,传递给屏幕外正期待“育儿经”的县城家长们。

曾在桃江县委党校工作多年的方静,也是一名抗战老兵后人,有着丰富的红色理论宣讲经验。刚退休,她就加入了益阳市银发人才库。“我们的队伍里有很多‘退休不褪色’的成员,有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不同领域、不同职业背景的理念、方法碰撞,有时我也会去旁听他们的宣讲,汲取精神力量,让我的课程也丰富不少。”

5.jpg

正和孩子们交流的方静

方静主动请缨继续做理论宣讲,用她的话说,“我一直希望,能够用我的经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了备好每一堂课,她钻进史料堆、踏遍老街巷,自费购买书籍、订阅报刊,还加入了益阳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系统学习、研究理论知识、红色文化,整理出了《熊亨瀚烈士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是克难制胜的力量源泉》等宣讲资料。“用生动有趣的故事、鲜活的历史案例来吸引孩子们,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在方静看来,退而不休的专业人士,可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勇敢地去追求感兴趣的事情,力所能及地作贡献。因此,闲暇之余,她自费3万余元,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选择报学了心理学、家庭教育的课程,并为县里的家庭、学生提供公益性质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这也是因为之前在宣讲时,接触到了不少留守儿童。”

方静告诉记者,在小县城里,许多孩子的父母因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沟通,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小玲(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女孩七年级就确诊了抑郁症,还有过多次自杀、自残的经历。”面对这样的情况,方静用耐心和细致抚平小玲的成长褶皱,经过多年的辅导后,小玲终于走出了阴霾。

6.jpg

方静

从“面对面”的宣讲,到“心贴心”的陪伴,孩子们心灵成长的路途中,多了“银发奶奶”的贴心呵护。三年来,方静为156名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和个案辅导,累计咨询、辅导次数超过230次,总时长达到350小时。她主讲的课程《好家教孕育好家风,好家风成就好人生》融入了湖南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家庭教育服务“向阳花行动”中,收获了线上测评100%的满意评价;课程《如何做好高质量的隔代教育》还登上了省委老干部局组织的隔代教育经验交流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知识和经验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可以在很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方静身边,也有越来越多老年专业人才有了更多的平台与机会。“我们不仅有银发宣讲团,还有普法宣传、文化传承、基层纠纷化解的银发志愿服务队,银发人才库将我们的专业技能、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整合,方便相关部门和机构根据需求进行匹配和对接。”

7.png

正在讲课的方静

方静已经计划好了自己未来十年要做好的事:继续在宣讲、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深入耕耘,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线上课程;参与一些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隔代教育的课题研究。“岁月不减热情,真心服务社会的心永远年轻。”

现状:

湖南“银发人才库”扩容至2.3万人 

三湘大地,像石雪晖、陈淑兰、方静这样的银发人才还有多少?银发人才库的成立又给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作用?10月28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级银发人才库131个,精准入库管理各类银发人才2.3万余人。与此同时,一股更为庞大的“银龄力量”正活跃在三湘大地:全省参与“银龄行动”的老年知识分子约71.58万人,投身经济建设的老年人约121.83万人。

“我们将‘银龄行动’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使其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领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工作已成为系统化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社会工程。

而银发人才库的建立,关键在于“用”。湖南通过精准引导,让银发人才的智慧在关键领域集中发力——在乡村振兴领域,全省推动建立银发专家科技助农工作站、科技顾问团等900多个,培训农民110多万人次,科技惠及18.1万户农户,仅2024年,1万余名老专家重点帮扶200多个村庄,通过科技推广服务支撑起3000多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在产业领域,银发人才通过组织中车株机、湖南石化等大型国企的退休专家对口帮扶民营企业,已成功协助1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焕发生机,成长为行业“小巨人”,为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约4000人;在文化领域,一大批非遗文化和名优特产在银发人才的努力下得以挖掘、传承,并通过“进校园、进课堂”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种子。

“长沙娭毑”成全市银发人才主力

“目前长沙市银发人才结构呈现鲜明特征,女性占比超过60%,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10月29日,记者从长沙市银发人才库主管单位长沙市委老干部局了解到,自2023年启动银发人才库建设以来,入库核心专家近3000人。其中60~70岁的“年轻老人”是银发人才库的活跃主体。在职业分布上,占比最多的是公务员,其次是教师等职业。大家活跃在基层党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心理咨询等领域,展现出银发人才参与社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长沙市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服务平台、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激发银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让更多银发人才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延续价值、贡献智慧,共同描绘“老有所为”的时代新图景。

编后:

充实银发人才库

让“她力量”再开花

葡萄架下,七旬老人手起刀落,一截嫩芽嫁接成功;实验台前,花甲老人耳提面命,一缕银发点亮青春;山村小学,“银发奶奶”俯身拥抱,用爱融化孤独——她们是湖南2.3万银发人才的缩影,更是国家发展图景里温柔而坚韧的“第二曲线”。

退休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银发不是余烬,而是火种。

湖南把散落各处的“火种”收拢成库,2.3万专家、70余万“银龄行动”知识分子,汇成一条“二次人口红利”的璀璨星河。我们看见:退休老人正以细腻、坚韧、智慧,把“老有所养”改写为“老有所创”。

然而,激活银发人才的最大力量是一场需要政府、社会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奏曲”。

我们期待有关部门当好“指挥”,让动态人才库精准匹配、让志愿服务评估兜底风险、让柔性就业制度保障“白发”不“白干”……顶层设计的一小步,也是银发巾帼重返舞台的一大步;

我们期待社会奏好“和声”,撕掉“老龄即负担”的标签,让“银发老人”成为热搜常客,把终身学习写进街巷横幅,让“70岁再考证”成为新时髦;

我们期待企业踩好“鼓点”,把“经验富矿”请进车间,顾问、项目、短聘“三键齐发”,让每一次白发回眸都转化为图纸上的红线、实验室的蓝光、生产线的高效;

我们希望以制度呵护“她岁月”,让环境滋养“她梦想”,让认同放大“她能量”。当银发力量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我们迎来的,必是一个更包容、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未来!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