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实习生 杨青玉 通讯员 严丽
聚光灯下,掌声阵阵。走上领奖台,她捧着证书和奖杯留下了一张值得珍藏的合影——8月18日,湖南省举行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白求恩奖章”的张丽娜上台领奖。
8月18日,张丽娜上台领奖。
“白求恩奖章”是1991年由国家卫生部设立的荣誉,它以国际著名医生白求恩的名字命名,也是对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而今年,张丽娜是该荣誉在湖南的唯一获奖人。
张丽娜是谁?为何能拿下医界最高荣誉?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当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见证这位重症医学科主任守护患者生命、在广袤基层播撒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
重症查房的“细节控”
“血压持续偏低。”8月14日,在65岁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床前,管床医生的声音里透着焦虑。
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的查房节奏骤然改变,她的目光如精密仪器般扫过患者全身:颈静脉充盈度差、四肢末梢温度低、胸廓起伏大……一连串专业术语从她口中快速抛出:“液体出入量?乳酸值?中心静脉压?”
当张丽娜的手指在患者右下肢内侧轻轻按压时,一个细微的凹陷引起了她的注意。“容量不足!”张丽娜迅速做出判断,“肿胀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每天查房时,张丽娜都会和管床医生详细交流。
能迅速做出精准判断,得益于张丽娜二十年如一日的临床积累。
“我每天睡前都会阅读两个小时,从学生时代坚持至今。”张丽娜告诉记者。为了掌握一项新技术,她常常要在医院练习到深夜。无数个夜晚的复盘、对比、凝练,让她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处乱不惊,在风暴中心作出清晰、关键、有时甚至是“冒险”但必须作出的决策。
“重症医生必须学会抓住主要矛盾,要善于从广泛信息中梳理出最核心的病因。”科室同事都知道,张丽娜查房是个“细节控”——她会用手背试鼻饲管的温度,会观察患者喉咙里痰丝的性状,会比对前一天所有的生命体征数据。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精准预判才是对患者最好的保护。”正是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推动着张丽娜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医学行业的“钻研者”
张丽娜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科技工作者。
大学时,张丽娜选择的是麻醉系专业。当时,重症医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实习过程中,她发现这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学科,“就像走钢丝一样,一个微小的偏差就可能决定生死”。
读博期间,张丽娜注意到一个严峻的临床问题:当时99%的医院都没有移动CT,很多危重病人转运检查风险极高。更让她忧心的是,很多干预手段可能对患者脑功能产生进一步影响,甚至导致患者产生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
这个现状让张丽娜夜不能寐。后来,在导师指导下,她开始潜心研究重症患者的床旁脑功能评估技术。直到参加工作,她都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而是把科研和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张丽娜在一次次临床实践中发现,家属对床旁脑功能监测技术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家属最关心的三个问题:能不能活、能不能醒、会不会瘫痪,而这恰恰是我们最难回答的。”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张丽娜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科研攻关。白天,她在ICU病房救治患者;晚上,她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查阅大量文献后的张丽娜发现:当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医院基本不会对这些重症患者进行常规床旁脑功能监测,以及实施基于此的脑保护治疗。
“如果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脑功能状态,就可能实施精准的脑保护治疗。”带着这样的信念,张丽娜和团队终于研发出一套在床旁针对重症患者进行全面颅脑功能监测评估方法和脑保护治疗方案并推广至全国。
这项创新带来了显著成效:曾经被判定为“植物状态”的脑干出血30毫升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竟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应用该技术后,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改善率提升了15%。
在张丽娜看来,科研不是独立于临床的“额外工作”,而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必由之路。“临床医生要做科研,因为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现有的教科书或文献指南中找不到明确答案。”
基层医疗的“点灯人”
熟悉张丽娜的朋友都知道,她有“基层情结”。从业26年,她踏遍三湘四水,频繁奔波于各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只为让基层医疗水平“再进步一点”。
为何执着于基层医疗发展?这得从2015年的一次出差说起。
那年深秋,在甘肃张掖一家县级医院的走廊里,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年轻医生亦步亦趋跟着张丽娜请教问题的画面,至今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科室只有几台呼吸机,会操作的人太少,学习机会更少。”这句带着西北口音的实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她:“再高超的抢救技术,也难以弥补基层医疗薄弱这一短板。”
于是,2020年,张丽娜牵头创建“湘雅重症大讲堂”公益平台。每周一晚,这个全开放的培训课堂都会准时开讲,邀请国内顶尖专家为基层医生量身定制课程。但很快她发现,仅靠线上教学远远不够。
“必须走到基层去,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2021年,她启动湖南省基层重症救治能力提升项目。两年间,她的足迹遍布三湘四水,14个市州每个都往返过3次以上。今年,她计划带着市级专家继续下沉到县一级,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帮助县域医生建立重症思维。
在益阳市的一家医院,张丽娜和团队曾经历过一次难忘的远程会诊。一名孕产妇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氧合指数极低,当地医生紧张不已,考虑是否需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我们立即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会诊。”张丽娜回忆道,“仔细分析病例资料后,判断主要是心源性因素导致的呼吸困难。”在她的指导下,当地医生调整了液体治疗方案和心脏功能支持。经过精准调控,孕产妇的氧合情况明显改善,最终避免了ECMO治疗和转院风险。
如今,省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层医生的操作越来越规范,重点帮扶医院的重症患者上转率显著下降。
“看到他们从‘不敢治’到‘会处理’,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张丽娜说,目前她正带领团队实施“千县工程”,用专业和热忱编织着一张覆盖全省的重症救治网络。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