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通讯员 尹洁
国家级非遗呜哇山歌,每个孩子都能哼唱一段;操场是孩子们的秀场,课间活动是跳竹竿舞、走模特步;校园内几乎没有一块空地,墙上写满了孩子的诗歌、地里种满了果蔬……3月17日清晨,263名乡村孩子又开启了快乐学习的一天。
这里是草原学校,一所距离邵阳市隆回县城区将近100公里、坐落于海拔1390米大山最高处的乡村学校,被人称作“云上村小”。
2017年,草原学校只剩下1名老师和13名学生,面临被撤并的命运。从学校走出去的谭美珍毅然放弃县城教师编制,回到大山教学——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教育是能够办好的!
今年3月,草原学校校长谭美珍获评2024“感动湖南”年度十佳人物,她也被誉为“草原上的点灯人,云端上的造梦者”。
△学生们的校园生活非常丰富。
飞出大山的候鸟再归巢
“好好做自己、爱自己,做一个认真做事的孩子……”3月17日,周一清晨,草原学校固定的升旗仪式,操场上的孩子们认真倾听着谭美珍的讲话。
在隆回县虎形山,十里八乡都听说过谭美珍和草原学校的名头。
但在2017年,那时的草原学校“岌岌可危”。有能力的家长都想办法把孩子送去山下,仅剩的13名孩子在一栋挂着“危房”警示牌的老教室里生活和学习,老师走得只剩1名,计划撤并学校的名单上,草原学校赫然在列。
而那一年,从草原学校毕业多年的谭美珍已在隆回县城东方红小学担任资深语文老师。之前还开过酒店的她在乡亲们眼里,是已经飞出大山的“成功人士”。
“村里的老人不想撤校,常常守在学校门口。”回乡探亲的谭美珍正好撞见了这一幕,一名学生的奶奶哭着对她倾诉:儿女不在家,一旦撤校,孩子就得早起贪黑地独自走十几公里的山路上学。
也许是想起自己儿时求学的经历,谭美珍被深深触动了,她深知需要有人守护乡村孩子们的成长。
于是,谭美珍以支教的名义回到了山上,后来又悄悄把自己的编制调回了草原学校,成了这里的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
专心教书育人与办好一个学校,所要花费的精力不同——山上气候多变,春天还有鹅毛大雪,物资上不来,有时得靠自己挑水;没有操场,没有网络,只有一块黑板、若干支粉笔,租民舍给孩子上课,两年间搬了三次……有人觉得谭美珍是在“作秀”,肯定待不长久。好在村民和家长都支持她,常常给学校送来自家种的菜和生活用品,每周轮流来学校帮忙大扫除,后来还把村委办公室空出来当教室用。
“孩子交给你,尽管去教育!”家长们的信任,让谭美珍不曾退缩。她牵起孩子们的手,一步步磕磕绊绊走着,从13名学生,到如今263名孩子,原本“摇摇欲坠”的村小终于被扶正,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子。
用爱吸引五湖四海的支教老师
“我们学校最特别的,就是教师群体的构成。”谭美珍告诉记者,如今草原学校29名教师里,有18名是支教老师和社会志愿者,有的是虎形山土生土长的人,有的来自北京、河南、广西等地。
第一批来到草原学校支教的老师,是一群来自湖南大学的学生。
相邻的白水洞村,有湖南大学的驻村工作队。一次,湖南大学驻白水洞村工作队队长唐德听说了谭美珍回乡办学的事迹,主动问她要不要帮助。
“别的都不缺,就缺能教好学生的老师!”谭美珍的话深深触动了唐德。第二年,湖南大学支教团就来到了虎形山,解决了草原学校师资的燃眉之急。之后每年支教团都有3名湖大学生来到学校,至今已坚持了7年。
除了大学生支教老师,被谭美珍的爱心所吸引而来的还有不少外省的公益教师。
慧子老师是教音乐、美术的老师,她在北京打拼多年。2019年,她听人提到谭美珍的爱心事迹后,决定来草原学校支教一年。没想到,来了就不再离开。
2019年,隆回县教育局为草原学校修了崭新的教学楼,越来越多的同路人主动申请加入——隔壁村被撤并的幼儿园老师谭玉珍带着一大帮学生来“投靠”,结果成了一年级班主任;来自邵阳市、隆回县名校的教师尹洁、谭菁,刚刚扎根一年,正和孩子们忽上忽下的学习状态“斗智斗勇”;第一个在编的大学生教师陈佩娜是00后,但上了讲台也是十分专业;教授中草药等兴趣课的老师,大多是义务前来的非遗传人和村民……
这些年,支教老师走了又来,孩子们也已然习惯和他们“一期一会”。但谭美珍始终会思考一个问题:“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过大,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
为了避免负面影响,谭美珍只能带着在校老师频繁开展家访,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症下药”。至于如何留住支教老师,谭美珍也有一些想法,“我们打算成立草原学校的教师发展基金,整合社会资源用来支撑学校老师的发展和生活。”
下山,去更远的世界
一批批的支教老师,和谭美珍秉持着相似的教育理念:摒弃唯分数论,注重孩子的德育、美育、劳育、体育。
先从最简单的徒步开始。“我们最初带着10多个孩子徒步时,目标非常朴实——走遍草原村的7个村民小组。”那时候很多孩子连邻近村组都没去过,就像许多老师小时候从自家村组走到学校,中间经过另一个村组都算远行。
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群体的壮大让老师们有了更大胆的探索——走遍虎形山区的每一所学校。后来视野继续拓展,老师们的目标升级为“走遍虎形山所有景点”。最远的一次,老师带着学生们走了30公里,一路歌唱、吟诗、绘画。
孩子们的课堂也在大自然里。在草原学校,劳动基地不止教学楼后的几块田地。山上有孩子们种的草药、果树、养的猪,河塘里有肥嫩的鲜鱼,等到长成即可收获。每周二至周五开设的兴趣课堂,融合了瑶族的非遗文化,在村前的广场上,学生们唱呜哇山歌、跳七江炭花舞,一种野性的力量蓬勃生长。
“这些能让他们成为‘优生’吗?不一定。但当生活的风雨骤至,也许山歌能让他们回想起祖辈的叮咛,能撑起一方精神庇护,这才是更加深远的意义。”谭美珍说。
事实上,这些日复一日的特色教育,让草原学校的孩子们走出了大山,看向了更远的世界——2021年“华韵之声”全国语文诵读大赛中,学校选送的“草原三宝”第一次获得全国冠军;学生关于自然与美的手工作品,有4件被李自健美术馆收藏;省、市、县的活动,常常是家长、学生、老师全员出动,浩浩荡荡的“摩托大军”行驶在路上……
更加可贵的,是孩子们的改变。性格一直内向的八年级学生胡波,成了情景剧舞台上的“C位”;中途转学过来的瑶族男孩奉二郎,成了公认的“小暖男”,好东西都会掰成两半进行分享;一年级的女孩,字都认不全,但常常当“导游”接待参观学校的村民……
如今,谭美珍和草原学校的老师都希望教会孩子三件事:在稻田里读得懂蛙鸣的韵律,在晨雾中看得见祖辈的足迹,在城市的霓虹里守得住泥土的芬芳,“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都会有自己的人生。我们培养的孩子,不一定成为大人物,但只要他们健康快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那便是乡村教育的成功。”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