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3月18日,寄住在永州市宁远县外婆家的轮椅女孩朱亭睿(化名)反复练习着特教老师教她的数手指动作——半个月前,她幸运地收获了一场“五对一(5名老师指导1名学生)”的特殊教学。这是她离开户籍地株洲的3年里,唯一一次“上学”。
株洲市芦淞区距离永州市宁远县约400公里。朱亭睿的上学梦想得以实现,源自株洲的一群女性特殊教育工作者,她们联动“三校两地”,爱心接力的目的是“不放弃每个特殊孩子的上学梦”。
一次巡回指导里的困惑
“残障孩子更需要接受学习与教育。”王金花从事特殊教育31年,是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也是为朱亭睿跨地送教的发起人。
为什么要集结力量给远在宁远县的朱亭睿上门送教?王金花的答案是: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2011年,王金花在株洲市开展将特殊教育的场景延伸至家庭、普通学校、社区的尝试。她创办“移动课堂”,通过家校共育、培训普通学校老师、组织社区融合活动,帮助家长、社会掌握科学教育方法,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人群共同成长,消除歧视与隔阂。
后来,“移动课堂”发展为株洲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巡回指导,不仅为学生上门送教,还要定期组织专业团队对各区县的普通学校开展系统性培训。而朱亭睿就是在一次巡回指导下被发现的。
一次,芦淞区栗树山小学开展巡回指导。学校老师向王金花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果孩子生活在异地,无法保证网络送教质量该怎么办?”
这是王金花第一次听到朱亭睿的名字。
9岁株洲女孩朱亭睿因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生活难以自理,常年坐轮椅。迫于生计,父母在三年前将她送到宁远县的外婆家里寄住,由外婆负责照顾。父母都远赴深圳打工,一年很难回来几次。
“外公外婆年迈多病,能照顾好朱亭睿的日常生活已属不易,更别提进行正常的康复和教育训练。”王金花说,2022年,朱亭睿刚满6岁,到了要上小学的年纪。然而按照入学报名要求,朱亭睿的父母在永州无房产,只能选择去株洲户籍地附近的栗树山小学报名入学。可路程漫漫,小学老师们的远程送教无法靠朱亭睿外婆的一部老年手机实现。
“不可以放弃这个孩子。”王金花突然想到自己曾在多年前和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欧玖能参加过同一场教育研讨活动,留过联系方式。于是,她联系上了欧玖能,说明了朱亭睿一家的情况。就这样,她们商量策划着一场异地联合的特校送教行动。
三校两地联合送教
“异地多校联合送教,此前在两地均没有先例。”欧玖能告诉记者,按照报名条件,朱亭睿同样暂时无法入学宁远县的特殊教育学校,而住所附近也没有适合她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唯一能实现的是,由宁远县的特教老师团队去孩子家送教。
欧玖能也希望能帮到这个小女孩。掌握孩子的详细资料后,她立即联系上县城两位特教老师,计划一起送教上门。
3月2日,欧玖能和两位女特教老师来到了朱亭睿的外婆家。除了基本的教具和书籍,她们还带来了一些爱心物资。
而当欧玖能把义务送教的意愿告诉这家人时,老人怕自己沟通不好,连忙给孩子妈妈拨去了电话。
“孩子妈妈也很配合,甚至还主动提出要想办法为孩子在县城购置一套小房子,帮助她入学。”欧玖能说,老师们通过观察互动、能力评估,针对性地为朱亭睿设计了感官刺激、肢体协调等训练内容,利用各种手部游戏引导她进行抓握练习,同时向外公外婆示范了居家护理技巧,指导他们通过日常互动巩固训练效果。
之后,欧玖能立即向宁远县教育局汇报此事,希望得到更多支持。
“我们教育部门的领导非常给力,他们立即表态,一定在政策范围内想办法解决朱亭睿的上学问题。”欧玖能说,即便宁远县的学校暂时无法接收小女孩入学,县城各所学校也会全力配合栗树山小学做好送教上门的工作。
欧玖能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3月初的送教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她将与王金花以及栗树山小学的老师们筹备第二次上门送教,通过多次上门,逐步为朱亭睿增加认知类课程。
“送教不仅是教学,更是为家庭注入希望。”采访中,欧玖能与王金花都反复说这样一句话,她们希望通过一次跨越400公里的送教行动,为跨区域特殊教育服务提供实践样本。她们还希望,两地特教团队继续深化协作,确保特殊学生不因地域变迁而被影响受教育权益。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