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南岳衡山支脉晓霞山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组,是一个不到10户人居住的小村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曾诞生了为我国文化、科学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黎氏八兄弟,在学术、音乐、科学、教育等领域各领风骚,被誉为“黎氏八骏”——黎锦熙、黎锦晖、黎锦曜、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
黎氏八兄弟合影
“学不可废,读书为第一”,这是“黎氏八骏”的祖父黎世绶写下的家训。黎世绶一生为官,生平好学,有《古文雅正》等著作传世。其子黎培銮不汲汲于功名,在家教书育子。他变卖了部分家产,创办了“杉溪学校”,教授黎氏兄妹及乡邻戚友子女。
杉溪学校学风自由,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兴趣自由发展。时值西学兴起,黎培銮专门聘请了西学老师,增设数学、音乐、图画课程。受自由学风影响,黎氏后人博采众长,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几乎都有突破和创新。
晚年的黎锦熙常以一段小故事训诫子侄:民国初年,黎锦熙在长沙办报,当时有三位青年常帮他抄写文稿,第一位不问文稿的内容,什么都抄;第二位见到文稿有问题总是要提出,并能主动润色修饰;第三位看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文稿就不抄,更不屑于在枝节问题上纠缠。这三人后来的成就大不相同,第一位终身为一个小职员;第二位成了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笔名田汉;第三位成就了一番伟大事业,他就是毛泽东。通过这则故事,黎锦熙告诫子侄读书要知其所以然,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这令黎氏后人受益匪浅。
许多人把读书作为获取功名的途径,而黎氏家族强调读书是为了“立德”。黎世绶说:“敦人伦、存节义、守礼法、尚廉耻,皆由于读书。”黎氏父辈要求子弟“孝父母”“友兄弟”“联族谊”“戒赌博”“息争讼”“禁为非”,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黎培銮要求家人对待叫花子做到“三不要”:一不要放狗咬,二不要给脸色看,三不要让空走一趟,一定要打发钱粮。
黎氏家族严私徳、守公德、明大德,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抗日战争爆发后,黎培銮常写家书鼓励子女抗日。黎锦熙是近代爱国民主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受中国共产党之邀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黎锦炯立志“科学救国”,很有民族气节,严词拒绝去伪政府任职。
编辑:喜之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