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家风丨梁启超:教子经

2024-07-01 阅读数 32585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image.png 

梁启超

梁启超有9个儿女,个个道德高尚、才华出众,后来都成了对祖国有杰出贡献的人才。

在梁启超看来,教育可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起到根本性作用,因此,他特别重视学校教育。

在湖南就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时,梁启超拟定并颁布了包括“立志、养心、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传教”在内的《湖南时务学堂学约》10章。梁启超主张加强对于学生个人修养培养的“内圣”功夫,同时他也强调向西方学习,要求学生在深通儒家六经之精意的同时,证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以求治天下之理。

在后来的家庭教育中,梁启超贯彻了这种中西合璧的理念。一方面,他让子女自小接受良好的现代教育;同时,为了提高充实孩子们的国学、史学基本知识,他请了自己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当家庭教师,在家里办起了补课学习组。

在时务学堂教育里,梁启超强调有重点、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他把功课分为所有学生入学半年内必修的“博通学”和六个月之后按照各自兴趣特长选择的专门学;把学生需要掌握的书籍分为由总教习或分教习负责全部讲授的“专精之书”和由教习指导略做浏览的“涉猎之书”。这种重视个性培养的教育理念也被梁启超运用到了家庭教育中。

梁启超视兴趣为成功的基石,时常教诲儿女对生活、事业要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他对子女因材施教,他给在加拿大的大女儿梁思顺买《东坡集》《韩柳合集》;为了让长子梁思成和长媳林徽因在建筑学上大展宏图,他特意花巨资安排他们到欧洲度蜜月,考察欧洲建筑艺术;为使二儿子梁思永在考古研究上有所进步,梁启超为他联系自费参加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的考古发掘,甚至还和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联系,让梁思永自费参加其在西北的考古活动。

 

编辑:喜之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