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花猪,从乡村走向世界的“飞猪”之旅

2024-03-05 阅读数 32236

落日归山海,烟火向星辰。

“狮子头、铜锣肚、乌云盖雪、银颈圈……”家门口的石阶磨穿了游子的惦念,儿时的歌刻在了湖南省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述初记忆里。

乡村记忆

“小时候,我就和爷爷一起喂养花猪,经常和小花猪一起玩,那些可爱的花猪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儿时的记忆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

罘罳山的风吹醒了懵懂的睡意,青春的梦停在流沙河。瓦屋上的炊烟散发着妈妈的气息,家的呼唤飘在了那宁乡花猪的美味里。

忆往昔,深情无限。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李述初表示,在儿时的记忆里,经常有操着不同口音的人挑着篾箩,走在乡间小路上,以娄底、涟源、新化的最多。

家里有猪仔时,来看货的、问价的,一天都有好几班。

在那个致富门路相对较窄的年代,宁乡花猪无疑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支撑,而且许多家庭也因喂猪,有了送子女读书的家底。

外界流传“宁乡人会喂猪,宁乡人会读书”的美誉,一定程度上更是当时流沙河那一带的真实写照。
宁乡花猪早在明朝年间它就已经被列为地方贡品进贡给朝廷,和武冈铜鹅、洞庭湘莲被誉为湖南“三宝”,在2010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被联合国粮农组推荐。

宁乡花猪不仅肉质细嫩、肥而不腻,浓郁醇香,有着独特的味道,更是承载了湖南人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外瘦肉型猪种的引进和普及推广等多种原因,“四大名猪”之一的宁乡花猪养殖数量急剧减少。为壮大宁乡花猪产业,李述初从2002年开始翻山越岭,走遍了宁乡无数个村落,努力寻找遗留的种猪。最终发现了7头花猪公猪,于是花高价买了回来。他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加上外借的80万元现金全部投进去,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地方良种猪保种场——宁乡猪原种场。

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一批畜牧专家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使宁乡花猪种群规模扩充,遗传结构得以恢复,历经千年的蓄养历史得以延续。2008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世行90万美元贷款予以李述初实施“宁乡花猪”保种开发。几年艰辛,又异地选址建成了“湖南宁乡猪资源场”,建成栏舍16栋,存栏宁乡花猪原种母猪550头,后备母猪200头,生产公猪15头,后备公猪10头,年产纯种宁乡花猪达1万头规模;2014年,占地800亩宁乡花猪原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成,年出栏宁乡花猪4万头。宁乡花猪种群已由当初的7个家系血缘扩充到现在的10个家系血缘,初步保证了宁乡花猪保种繁育的需要,为保护和发展宁乡花猪宝贵物种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为将宁乡花猪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宁乡花猪特色产业,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李述初注册了“流沙河”品牌,发展花猪肉加工产品。在向市场推出“流沙河”品牌冷鲜肉后,还研发生产了以宁乡花猪肉为原料的腊肉、猪油、香肠、红烧肉、休闲小食品等六大系列产品,推出市场后博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2022年,流沙河镇花猪出栏约2.6万头。2023年12月,流沙河镇花猪存栏约4.9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约5000多头。有花猪规模养殖户33户,花猪散养户共1658户。

实施花猪特色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流沙河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流沙河镇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流沙河镇通过花猪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内部融合和新型业态支持产业发展等方式为重点,探索合作经营、股份合作和长期订单等利益联结机制,突出高端肉食品牌建设,以“高端”“生态”“绿色”“健康”为定位,以建立高品质原生态花猪养殖标准为导向,开展原生态花猪养殖试点。加强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的渗透性融合,试点对30户养殖户进行花猪生态养殖标准化改造,加装监控设备,形成“可视农业”养殖模式,实现全程可追溯,为打造“全国高端生态鲜肉第一品牌”提供技术支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流沙河镇紧盯“产业兴镇 品牌强镇”目标,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依托基层党校,先后开设了花猪、渔业、荷花等种养殖培训班,为当地党员干部、花猪产业人才送上了知识“大餐”。同时,流沙河镇围绕花猪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不断延伸花猪产业链条,全面提升产业效益,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跨界”联动,实现了农文旅联动发展,培育了一批美丽休闲乡村,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产业增值收益。目前,宁乡市共有宁乡花猪从业企业300余家,覆盖保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农旅等全产业链。宁乡花猪产品也“飞”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卖场,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得到极大提升。


来源:长沙农业农村

编辑:史超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