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湖湘大地涌现出一大批新农人,他们逐梦乡村,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面貌,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今日女报/凤网特策划推出“新农人 兴农人”系列报道,关注新农人中那些优秀女性,看她们如何用聪明才智,在广阔的沃土之上谱写精彩人生。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见习记者 彭桦 刘艳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在湖湘大地,也有一批科技小院扎根乡村,一些女博士、女硕士置身于科技小院,挥洒汗水,为乡村振兴贡献新时代巾帼的“她”智慧、“她”力量 。
创新育种,女博士打造柰李“小甜心”
立夏过后,在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天坪村的天坪农业科技园内,沉甸甸的柰李挂满枝头,带给人们最直观的视觉诱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邵凤侠笑看这一切,并和硕士研究生周宏香等人一起观察、记录着柰李的长势。
邵凤侠邀请外国专家到基地考察。
“我们每天都会观察记录,并写科研日记。”5月16日,邵凤侠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去年12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批准设立的首批科技小院之一——“湖南炎陵柰李科技小院”落户炎陵县天坪农业科技园。邵凤侠是这个小院的负责人。
“除了黄桃,其实柰李也非常适合在炎陵种植。”邵凤侠介绍,读硕士研究生时,她就曾在导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王森教授的带领下,来炎陵实践。“炎陵柰李”被誉为李子界的“小甜心”。
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申报成立柰李科技小院的株洲市建德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钟永建,就在种植黄桃之外还种植了柰李。在他看来,炎陵黄桃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期,炎陵柰李会是一个替代性产品。
“现在全国各地种黄桃的特别多,竞争压力大。如果我们能够把有特色的柰李进行品种优化,形成新的特色产业,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当地农户增收。”邵凤侠告诉记者。
目前,炎陵柰李科技小院从全国各地选取了20多个种质资源进行适应性研究。邵凤侠和伙伴们的研究方向是提升柰李品质。
“柰李容易出现空心,吃起来口感欠佳。”邵凤侠介绍,“我们给柰李树苗施了氨基酸肥,期待能够让它的风味变得更好。这种做法已在别的果树上试验成功。”
在研究过程中,邵凤侠和伙伴们要经常去观察、记录开花结果情况。“做授粉实验时,我们通常每间隔一小时或两小时就要去采样,有时采样时间是中午,就要顶着大太阳去;有时采样时间是半夜,就得半夜到达。”邵凤侠说,“木本植物的研究,一年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了就要明年再来。我期待能够培育出一个新的柰李品种。”
寻找妙方,女硕士走进田间当“医生”
“这可是个很难得的机会,可遇不可求。”5月15日,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增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当初收到导师易图永教授的推荐后,她很快就到了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菖蒲塘村的湖南凤凰猕猴桃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项目做出来会对生产实际产生帮助,而我们学农的目的就是为农民做实事,为农村作贡献”。
赵增玲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治理猕猴桃溃疡病,通过记录猕猴桃各个生长阶段的病害流行情况,进行打药处理,最终筛选出防治药效好的农药。
赵增玲回忆,刚到菖蒲塘村时,相对简陋的实验室、缺乏自动化设施的田间、连绵不断的阴雨天、听不懂的当地方言等困扰接踵而至。“我到现在都记得,在原定给猕猴桃施药的时间里,天公不作美,雨下个没完,但是为了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我们只能见缝插针,天气稍微好一些就立马进行施药。更难忘的是,我和另外一位女同学还冒着雨提着和石块一样重的水桶在田里来回了好多趟,就是为了给一块离水源比较远的试验田施肥,当时就觉得农民伯伯们太不容易了。”
坚持也换来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去年4月,赵增玲正在基地进行猕猴桃溃疡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发现因为温度骤升,猕猴桃突发病害,发病叶片病斑呈水渍状,叶片边缘发生卷曲干枯。她立马联系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仁才教授,对猕猴桃突发病情进行把脉问诊,探讨防控措施。
赵增玲在基地观察记录猕猴桃生长情况。
由于发现及时,正确防控,他们成功阻止了病害的大范围扩散。
猕猴桃科技小院团队由来自四个学院的同学组成,除了常驻扎在田间的园艺学院和植物保护学院的同学,还有食品科技学院和经济学院的同学参与,其研究方向主要为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
当地的农户对“猕猴桃小分队”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在菖蒲塘村建成标准化科普示范园500亩,水果提质增效示范园760亩,助力凤凰县实现“一县一特”猕猴桃产业布局,推动凤凰县猕猴桃产业高效绿色发展,促进该县猕猴桃产业全面升级。“我们自己也吃园子里的猕猴桃,可甜了!有时候回学校还会打包带给同学们尝尝!”赵增玲笑着说。
学以致用,她尝试中药饲料养鸡
“不好意思,我这边正在收样,晚点联系可以吗?”
5月15日下午,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刚联系到张琳玉时,她正忙着科技小院家禽实验的收样工作,提取样本、离心、分装、冷冻、记录分析数据……
到她接受记者采访时,已经是18个小时之后了。
张琳玉是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她所在的科技小院,位于长沙市长沙县开慧镇,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的团队提供技术指导,重点研究牲畜家禽高效饲料的科技基地。
3月31日,张琳玉来到印遇龙院士科技小院,在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贺喜教授的指导下,与其他9名研究生同学长期驻扎在家禽养殖生产研究一线。
不同于原始的散养模式,科技小院的现代化鸡舍里,养殖着1100多只白羽鸡,吃的是研究生们精心配制的饲料,住的是由风机和水帘控制的空调房。张琳玉向记者介绍,科技小院正在建设中的“新鸡舍”,引入了自动体重秤,建成后可随时观测记录鸡的体重变化,研究生们可以随时观察体重数据并调整饲料配比,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精力。
张琳玉的课题研究是中药添加剂养鸡,在科技小院,她养了120只白羽鸡,关于如何养好一只鸡,她算得上是一名“老手”。
“饲养环境很重要,要时刻关注雏鸡的生长环境温度,保持在31℃~35℃之间;人工喂料时也要格外注意观察鸡的健康状态,如果鸡出现了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我们会及时给药医治处理。”张琳玉向记者分享养鸡心得。
“往饲料中加入中药饲料添加剂不仅可以防治鸡瘟等疾病,还能提高白羽鸡的生长机能。实验如果成功,便能进一步推广中药兽用技术。”从事农业学习研究8年时间,张琳玉希望通过自己的课题研究,为当地农民提供专业养殖技术支持,提高农民养殖收入。
“我们经常会走访联系农户,帮助他们解决养殖家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掌握相关技术。”张琳玉说。科技小院不仅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还通过开设“惠农培训”“田间课堂”,带动当地村民学习现代化农业理念及养殖技术,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目前,湖南长沙畜禽科技小院已有20多名学生入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推动长沙县开慧镇锡福村的传统农业向科技生态型农业转型,成功种植酵素水稻1000余亩、水果400余亩,养殖酵素鸡3万羽,实现集体和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编辑:唐天喜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