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红娘”:让科技成果从“书架” 跃上 “货架”

2025-05-27 阅读数 64713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实习生 周子涵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沉浸式互动……这些正在逐步融入日常生活的前沿科技,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但很多人并不知晓,《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3.3%。相比之下,2022年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为何一个好的成果,出了实验室却难以进入市场?科学家有成果,企业有需求,为何二者总是难以匹配?

近年来,在湖南活跃着一批女技术经纪人,她们化身“科技红娘”,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事业当中,助力科技成果从“书架”跃上“货架”,从“货架”走进企业,再从企业融入生活。 

陈艳:“大数据”助力企业创新升级

5月27日,2025年长沙市科技活动周在岳麓山实验室启动,作为承办单位之一的湖南大科城博士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技术经纪人、湘潭女子陈艳在台前幕后忙得不可开交,而在“科技活动周”的众多主题活动中,她尤其关注重大科技成果展区。

image.png

陈艳所在的公司由湘江集团大科城公司与广东博士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合资成立,是一家专注于成果转化、人才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近几年来,陈艳一直关注湖南有哪些好的科技成果,思考它们适合哪些企业,并致力于为双方牵线搭桥。

“我们为企业和科技人才都建立了大数据库,能够更便捷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陈艳一边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演示“产研链”小程序,一边介绍这套数字化服务体系的底层逻辑。

在小程序里输入科研成果,就能搜索到与之匹配的企业类型,并依据企业的技术基础、市场经营等情况给出1-5颗星的评价,“星数越多表明匹配度越高”。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输入企业名称,获取相应的需求报告。“我们会根据生成的需求报告,与企业核实,核实通过后再与相关的科技成果研发者沟通,促成双方见面洽谈。”陈艳介绍,“生活中,有些企业想要升级,但却不能清晰地表述自身需求,在看到我们小程序给出的需求报告时,不禁感叹我们比他们自己还了解自己。”

湖南新长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2020年,国家大力推动生物农药产业发展,陈艳团队了解到“新长山”正在寻觅生物农药的落地技术,通过小程序搜索到湖南农科院有相关技术成果,便进行了推介。“新长山”对该项成果进行检测后,确认可以转化,于2021年与湖南省农科院达成合作,并转化相关专利。2023年,“新长山”依托该项专利建立的光合细菌生物制剂核心产品产值已突破1亿元。

此外,陈艳团队在前期对接省内高校的基础上,依据“新长山”的需求,筛选对接了湖南师范大学相关技术团队,促成双方达成专利转让协议,还推动湖南文理学院与“新长山”在产学研和校企共建方面达成合作,联合培养生物农药人才。

image.png

陈艳(右一)与高校科研专家交流。

“我们十分注重挖掘企业的需求,还不定期邀请高校专家,对重点企业进行专项走访调研和对接。”陈艳介绍。

陈艳团队2021年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的专家走访工程机械企业,2022年邀请了长沙理工大学的专家走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023年邀请了湖南农大、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的专家分别调研对接禽类养殖、预制菜以及磁性材料等相关企业。其中,长沙理工大学的易翠平专家团队与湖南创奇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预制营养鱼汤食品的开发”产学研合作协议,吴苏喜专家团队则与湖南康多利油脂有限公司签订了“油茶籽粕发酵制取糖萜素及替抗饲料合作研发”产学研合作协议。

除了成果转化服务,陈艳团队还提供跟踪服务,比如创赛指导服务、融资服务等。例如,“新长山”就在陈艳团队的跟踪服务下,于2021年荣获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的优秀奖项,并完成了35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还通过政策减免了相关企业所得税120余万元。

2024年,陈艳又增添了一个新身份,成为湖南湘江新区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秘书长,但她依旧积极搭建高校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科技工作者沟通合作的桥梁。截至目前,该联合会已吸纳来自湘江新区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0多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链接企业需求128项,为湖南一些上市公司精准匹配专家、解决技术需求,有效推动成果产业化。

“对企业而言,能及时转化相关科技成果投入生产,就能抢先进入市场,抓住市场红利期。”有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通过“科技红娘”服务,不仅缩短了企业产品的研发周期,还降低了投入成本。  


刘雯:高校“科技红娘”助力乡村创新创业  

在怀化、郴州、娄底等地山区的田间地头,倘若你看到耕田机、插秧机,那些机器的履带底盘的技术专利很可能就来自湖南农业大学。

“近年来,我们学校主推的可转化科研成果都是秉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理念的。”湖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成果转化科科长、高级技术经纪人刘雯告诉记者,这项有关履带的发明专利是以蒋蘋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针对南方丘陵山区特殊地理环境与作业需求研发的,其具备原位转向功能,能够解决小田块掉头和壅泥问题,也可解决农机耕作时不能走直的问题。

为了让科研成果转化更为顺畅,刘雯搭建了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编制了《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湖南农业大学有效专利目录》等成果资料,为市场精准了解学校各项成果提供了有效渠道。

image.png

刘雯分享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正因如此,全省各地的企业纷纷慕名而来。其中,吉首市、郴州市、娄底市等地企业分别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了有关履带底盘技术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开放许可合同。

截至2023年底,该专利技术产品累计销售近5万台,销售额达18.9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0%,出口额达2137万元。

“这不仅有力带动了农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刘雯介绍,2025年1月,该专利技术还荣获了首届长江经济带高价值专利转化运用大赛银奖。

2020年,湖南农业大学成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分中心,刘雯成为了中心的创建者及主要建设者。随后,该校在湖南省9个市州以及山东日照、云南普洱和德宏、内蒙古巴彦淖尔等地建立了13个技术转移分中心,注册成立新型研发机构4个,这些机构已然成为湖南农业大学高质量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的重要阵地。

image.png

刘雯(右一)组织专家与株洲企业就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沟通交流。

“官春云院士团队培育的高油酸1号和香油708就是通过益阳分中心牵线搭桥,在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实现产业化的。”刘雯介绍,谢林港镇利用冬闲田,联合6个村共同发展油菜产业,成功打造了8000余亩稻油轮作示范基地。“当地反馈,高油酸油菜的收购价格比传统油菜品种高出不少,目前已为全镇村集体经济带来超100万元的收入。”

此外,刘雯团队还在学校领导下,协同各个学院开展各类推介会。2023年12月,在湖南农业大学组织开展的一次成果推介会上,香港的李氏集团得知该校李林团队拥有花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便前来寻求合作。随后,李林教授团队应李氏集团之邀赴尼日利亚考察、调研。2024年7月,双方正式签署尼日利亚花生复兴计划合作协议。

通过上述一系列创新举措,湖南农业大学近5年完成技术转移转化项目2293项,合同金额达8.7亿元,指导4个团队成功申报“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获得项目资金560万元。刘雯所在部门连续两年被长沙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


编辑:喜之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