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高考作文——张弛有度:在“语文力量”中授人以渔

2017-03-14 阅读数 213614

“语文是朕的皇后,虽然朕几乎从来不翻她的牌子,可她的地位依然是那么的稳固……”曾经,在一篇小学生周记里,这样一句话红遍了大江南北。

在中国高考时代,语文、数学、英语就是“三国鼎立”,各领风骚。如何学好语文、掌控文字的力量,这也是我国文学家一直在研究与探讨的话题。

今天,当这个有深度意义的话题遇上了高考,咱们的学生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挑战题目>>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II卷题目: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肥沃课堂的土壤

——(长沙县实验中学1502班)张浥珩

语文素养是一棵树,要让它枝繁叶茂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大量的课外阅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孔子、陆游、托尔斯泰、鲁迅……无一不是这三者滋养之下成长的参天大树。而对于学生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供养这棵大树最肥沃的土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语文素养才能生根发芽!

曾有学生戏言:“语文是朕的皇后,虽然朕几乎从来不翻她的牌子,可她的地位依然是那么的稳固。”在我看来,大家不爱“翻语文的牌子”,是因为缺乏对语文的兴趣,在枯燥的讲解之下,语文只留下了文言文、写作文等痛苦,这样贫瘠的土地又怎能沃养出大树。语文素养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只有有效的课堂教学,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跌宕起伏、《赤壁赋》的意境典雅、《荷塘月色》的言质具美、《拿来主义》的鞭辟入里以优雅的语言、深厚的文化、丰富的形式在课堂上传递出来,才能勾起语文与学生的共鸣,学生才会爱上语文……所以,语文素养的种子必须在这样一片肥沃的土壤上才能生根发芽。

一个处于成长中的高中生,他的思想和意识在知识的汪洋中像一只漫无目标的小舟。课外阅读的海洋太过宽广和深邃,倘若没有明灯指引,只是一味钻进书堆里,变成书虫,那么你不仅可能迷失方向,还可能成为像读书多达七万多卷却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的英国人亚克顿,也可能像泥沙中的树苗,风一吹就倾斜了方向。而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能将一些看似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知识串联起来,让你更有导向性和系统地认识各类作品,不是只爱看情节曲折的故事,也能欣赏意识流小说的妙处,更能在《丹柯》和《药》这样不相及的作品中比较出一些默契。这片肥沃的土壤能供给智慧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在兼容并蓄中提升你语文素养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师父领进门”了。

肥沃的土壤更容易结出累累硕果。掌握知识的最高境界在于知行合一——“知”是基础,“行”是实践,二者缺一不可。但缺少了“知”的积累,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究让“行”既失去了理论依据,更容易流于平庸与无果。而身为学生的我们,各学科学习任务繁重,只有借助45分钟内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培养好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才具备了去实践的资本和基础。我们只知道鲁迅一生著作傍身,如若看到他求学期间的课堂笔记,才真正看到他作为大家的资本。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语文课堂的目的就是授人以渔,引领我们进行语文学习。我们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课堂,而不是做老师的速记员,在这片肥沃的土壤,我们的语文素养正在茁壮成长!

 

挑战高考作文 张浥珩 肥沃课堂的土壤

朱新庆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II卷文题,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材料本身是有争议的实事或时事,给考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二是材料尽可能地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三是考生要根据任务来写作;四是观点辩证。尽管试题给考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空间,但这些选择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考生要写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但不要随意贬低其他的选择。

这道作文题,很接地气,审题难度较小,对于如何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学生不会陌生。三条途径没有哪条“更”有作用,考生可以只阐述其中一条途径,也可以以一条途径为主,其他两条途径为辅。

小作者的文章,属于第一种构思,只阐述“课堂教学”在提升语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在课堂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语文素养才能生根发芽、才能成长为茁壮的大树、更易结出累累的硕果”三个比喻来结构文章,思路清晰,但阐述“生根发芽”部分和“结出累累硕果”部分,都还存在段内逻辑紊乱的毛病。

挑战高考作文 张浥珩 肥沃课堂的土壤

邓李志

本篇任务驱动式作文,写得张弛有度、逻辑清晰、观点集中、有个人主见。总共五段文字,皆颇用心思——首段类比语文素养为一棵树,肯定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皆涵养语文素养这棵树的必备条件,但只是为重点认同课堂教学作铺垫,迅速以孔子,鲁迅等名人为例收束文章的落脚点,集中阐述课堂有效教学之于语文素养重要意义;第二段点明当下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以《赤壁赋》等所学课文例证学生眼中有效课堂教学在于让学生共鸣,爱上语文;第三段以中学生自主难驾驭课外阅读对比课堂有效教学的作用,突出核心主旨,不忘论述任务,但在轻重把握上还是让人觉得论证对象有偏离的嫌疑;接下来第四段引用推理论证知行合一观,虽逻辑严密,但与课堂有效教学的点结合不够;最后的结尾既有首尾结构上的照应,又有希望,很漂亮。总之,此文写得算章行有度,颇有思蕴。

  挑战高考作文 张浥珩 肥沃课堂的土壤 今日女报/凤网 张浥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