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研习院丨为什么说不存在感恩教育

2025-10-30 阅读数 24317

 #学生踩父母背上学,感恩还是伤害?#

近日,河南郑州中牟新区第三高级中学感恩教育拓展活动中的一幕,在社交平台引发争议。视频里,数位家长双膝跪地、弓背低头,学生们则蒙着眼在搀扶下,依次抬脚踩过家长的后背。本应温情的感恩课堂,却演变成争议十足的踩踏现场,不少网友怒斥“这不是感恩,是羞辱”。

该校之后作出通报:“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造成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不当形式,引发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在此表示歉意。”其实,近年来,类似的表演式感恩屡见不鲜:集体痛哭读家书、操场当众跪父母、强制给家长洗脚……这些活动往往场面“感人”,却很少有人追问:活动结束后孩子真的懂感恩了吗?什么才是真正的感恩教育?

本期分享嘉宾

王建平:心理学博士 | 知名幼儿家庭教育导师

其实在我看来,“感恩”并不存在“教育”一说,而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动与反哺。它蕴含在生活细节中,是爱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引导的“教育任务”。

一些学校办各种形式的感恩仪式,组织者或许想通过身体体验传递父母托举不易,却忘了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当家长以卑微姿态跪在孩子面前,当踩踏被包装成感恩仪式,传递的不是温情,而是“感恩可以践踏尊严”的扭曲认知。

想让孩子体会父母托举之难,应该是让孩子看见父母厨房忙碌的背影、深夜加班的灯光,是让他们参与家务、学会说“谢谢”,而非让家长用跪地被踩的方式演示付出。那些真正扎根心底的感恩,从来不是仪式催生的眼泪,而是具体生活里的“看见”:比如主动帮父母分担辛劳,为下班回家的父母递上一双拖鞋,给疲惫的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在日常相处中,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与付出,从而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也不应局限于亲子之间,还应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学会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热心帮助,感恩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当孩子在生活中学会“看见”这些美好与付出,他们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

家长和老师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孩子。在家庭中,父母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感恩,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学生也会对老师心怀感恩。

真正的感恩教育,是让孩子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让感恩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能,而不是通过一些形式化的活动来强行灌输。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一颗懂得感恩、善良温暖的心,这也将成为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就像有网友说的:“让孩子给父母倒杯水、洗次碗,比踩后背的教育意义强百倍。”当教育者放下对震撼效果的执念,回归生活本身的教育,感恩才会自然生长。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