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内卷的浪潮中,人们往往面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抉择。湖南的贾女士和苏先生夫妇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他们决定让三个孩子休学一年,全家踏上了一段以“二战”为主题的游学之旅。希望通过暂停日常的学习生活,探索一条真正适合他们孩子的成长之路。
贾女士一家人在旅途中留影。
自2024年7月起,贾女士一家五口已经游历了数十个国家,三十多个城市,并且他们创建了一个视频号,名为《ZSU一家五口游学足迹》。这场“反内卷”的教育实验,是否让这对父母找到心中所追求的答案呢?
一对中产父母的教育实验
贾女士衡阳人,丈夫苏先生是邵阳武冈人。两人都在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并在美国生活多年。
2018年,他们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国内,在深圳的国际学校就读。这让他们对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和体会。
“我觉得‘鸡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的产物,因为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社会优质资源的分配开始变得有限,全世界并不是只有中国‘鸡娃’,美国父母也‘鸡娃’。
只是中国父母可能卷的是成绩,而美国父母除了重视学习,还要兼顾体育、音乐、艺术、社区义工等各项活动”近日,已在美国的贾女士通过网络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在美国,鸡娃也很普遍,尤其是社会中上层,他们是另一种“卷”,可能练体育到七八点,再回家学习到晚上11、12点,甚至凌晨。
贾女士说,他们带孩子回到中国后,所在的国际学校鼓励孩子从兴趣出发,进行探究式学习,小学阶段每学期没有量化的成绩单,而是老师的评语以及对孩子能力的评估,但他们依然也感受到了身边家长们和社会传递的“内卷”压力。
“我们身边也有专注“爬藤”(升入常青藤名校)的家长,很早就开始找升学顾问,计划孩子的课程设置,安排孩子的课后活动。这些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但可能更容易出成绩,会让简历看起来很优秀”。贾女士说,不具备真正能力、由中介家长包装的孩子即便进入了常青藤,也很痛苦。
他们看过一个数据,华裔上藤校的学生,只有75%左右是能毕业的。也就是说,你看到光鲜的例子背后,每四个,就有一个无法毕业的学生。这些孩子上大学后,失去了家长的托举,甚至无法再往前走。
“如果我们就是被这种越来越卷的浪潮裹挟着前行,那我们最终的出路又是什么?” 贾女士说,她和丈夫开始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的目的。
2024年7月,他们的大女儿即将升入高中,她的先生因工作调动需要再回美国,于是,他们萌生了给生活按下暂停键,带孩子们一起去探索世界,重新审视人生的想法。
一家五口的“二战”文化之旅贾女士表示,以“二战”为核心的历史探索之旅源于丈夫苏先生的提议。他偶然间看到一则新闻报道,2024年恰逢二战诺曼底登陆80周年纪念,法国计划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中国在二战期间同样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苏先生将这一想法与孩子们分享后,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们决定将其转化为一个项目式学习计划,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这次主题游学。孩子们负责研究和规划行程路线,而她和苏先生则主要负责机票和住宿安排。为了记录这次旅程的点点滴滴,他们创建了一个名为《ZSU一家五口游学足迹》的视频号,内容的拍摄和剪辑工作也由孩子们亲自完成。
三个孩子分工合作规划行程路线
“正式出发前的一个月,孩子们先在深圳海上世界做了一次“预演”,学习怎么写稿子、拍哪些景点、如何运镜、怎么剪辑。当姐姐导出第一个视频的时候,我和先生都很诧异,问她是怎么学会这些的,她告诉我们,在学校的学生会活动视频都是她剪的。”
贾女士说,他们的第一站是俄罗斯,后来是欧洲部分,欧洲去了50天,包括7个国家,25个城市,还去了国内的东北,湖南、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方。2025年元旦之后去了日本、中国台湾,最后的一站就是美国。每次到了当地,她和先生会发动朋友关系,给孩子们联系家庭成员与二战有关联或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当地人,让孩子们去采访和交谈,以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将近一年的游学,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我觉得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
贾女士说,比如,他们在圣彼得堡皮斯卡廖夫公墓烈士公墓,这里埋葬了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牺牲的近50万苏联军民。整个二战中苏联人民的死伤高达2400万。如果没有他们的奋力抵抗,可能纳粹德国就一统欧洲了。但当我们去到波兰克拉科夫纪念馆,了解到在1939年纳粹通过闪电战从西边入侵波兰时,苏联从东边同时进攻波兰。直到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才得知著名的卡廷惨案其实是苏联制造的,并不是纳粹德国。了解到这个史实,孩子们会发现原来苏联也并不是英雄,它也有不堪的历史。
探访法国的香波堡
在旅行的旅程中,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前往伦敦的途中,姐姐不慎将手机遗落在登机口,但最终通过持续的努力成功寻回;从香港飞往日本广岛时,他们人已抵达,行李却滞留在香港。而下一个航班则在三天之后。姐姐机智地建议航空公司将行李送上下一班由香港飞往任何日本城市的航班,并在到达日本后安排宅急送送达。面对旅行中出现的种种意外,孩子们从最初的慌乱不知所措,逐渐学会冷静应对和解决问题,这让她感到非常欣慰。这次探寻历史之旅,对贾女士及其丈夫而言,不仅是一次宝贵的亲子陪伴时光,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契机。
“我来自衡阳,说来不怕您笑话,当我站在忠烈祠前,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孩子们对此感到不解,我向他们解释,这里本应刻满所有牺牲烈士的名字,但因人数众多,神位篇幅有限,无法一一记录,只能用部队番号来代表。”贾女士表示,这次旅行让他们重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是可复制模仿的家庭教育样本吗?
但这场教育实验也在网络上引起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这样的旅行方式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可能并不现实,因为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他们质疑,这种高端定制的文化之旅是否只是中产家庭特有的“奢侈品”,难以在其他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中复制和推广。
贾女士提到,“我们家把教育视为一种消费,而不是投资。投资强调回报,而消费则更多地反映个人选择。我愿意为孩子们付出,因为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出于对他们的爱。”她指出,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但各自的实际情况却致使实现方法有所不同。
这次旅行只是他们家庭探索教育的一次实验,每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路径,寻求多样化的可能性。那么回到他们当初进行这场实验的初衷,是否在旅行中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路径呢?“我们并不指望孩子们学习一年,就脱胎换骨了。我更想给他们种下一颗种子,让全家在一个轻松开放的情景下,去探索和讨论一些问题。教育是细水长流的东西,并不会立竿见影,但做过的事情,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不经意地显露出来”。
贾女士说,这一年的旅行,孩子们没有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但他们的分析能力、社交能力、发现问题的思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显著进步。
通过平时的交谈和他们的提问,我们发现这一年的旅行是值得的。“对孩子们来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第一位的。我希望他们对这个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心和同理心,找到自己擅长和热爱的方向,这是最重要的。”贾女士总结道。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章清清
编辑:美伢
二审:章清清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