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家庭作业突然火遍全国!家长却又爱又恨?解决办法来了

2025-04-02 阅读数 53613    赞 2

据媒体报道

近期浙江某养蚕大村

10万多盒蚕宝宝被一抢而空

平均每天要向全国各地发出

2000多个快递

没错,一年一度的“照料蚕宝宝”作业又来了

全国各地不少小学生家庭

都在为这个白白胖胖的“小祖宗”操心


图源:小红书博主鱼晓晓

对家长来说,陪孩子一起养蚕宝宝,让人又爱又恨。

爱的是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孩子观察、动手以及思考等能力,恨的是饲养蚕宝宝一事所需的精力和耐心真不少,尤其是对有些妈妈来说,和“它们”亲密接触,实在需要勇气。
作为家长,如何将这项“不得不做”的任务转化为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转变心态

从“任务”到“机会”

家长的心态转变是高质量陪伴的起点。

有效的陪伴不是敷衍、更不是走走形式,而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真正陪伴孩子度过一段难忘又开心的时光。

当家长放下“帮孩子完成作业”的执念,将养蚕视为一次与孩子共同探索自然、培养责任感和观察力的机会时,家长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其中,并带动孩子的兴趣。“养蚕真的很锻炼孩子的耐心和观察能力。”名叫“花生米籽”的博主在某社交平台分享孩子养蚕的经历,她表示,孩子作为小主人,坚持精心照料了蚕宝宝1个月。

图源:小红书博主花生米籽

哈佛大学就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家里有宠物的孩子,责任意识可提高20%。

有了喂养小动物的体验,那个从小享受家长照顾的孩子,有了机会照料其他生命。

才会懂得父母照顾自己的不易,从而懂得珍惜,培养起关心和照顾他人的能力。


共同参与

从“旁观者”到“伙伴”

杭州的施女士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记录了自己与9岁的儿子一同养蚕的60天。在经历过蚕宝宝一步一步的成长过程,她不仅跟儿子多了许多亲子互动的时间,还有了更多关于育儿的感悟。

她说:“很多个瞬间,我都会联想到我跟孩子的相处。”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讨论蚕的习性,甚至一起查阅资料解决养蚕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平等的对话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同时,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分工合作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孩子负责喂桑叶,家长负责清理蚕盒。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培养责任感和独立性。

萧山的宝妈佳佳在带儿子养蚕的过程中,不仅自己用心照料,同时还鼓励孩子记录的蚕宝宝的习性和生长情况,蚕宝宝成功结茧后,两人齐心协力,绘制了一幅生动详实的画报。

除了和儿子一起做画报,佳佳还用蚕丝自制了一把精美的蚕丝扇,她感慨道:“这次养蚕经历不仅娃学到了,我也收获了不少。”

孩子的作业成了家长的爱好,正是种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让佳佳和儿子的生活变得妙趣横生。


延伸学习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有与体验结合在一起才最为有效。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我们常常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的热情。但科学研究表明,主动实践带来的学习效果远大于被动听讲。

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曾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表明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则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一位爸爸提到:“在养蚕的过程中,我发现儿子对蚕丝的历史特别感兴趣。我们就一起查资料,还参观了当地的丝绸博物馆。儿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家长不妨借助养蚕的机会,引导孩子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比如蚕丝的历史、蚕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

养蚕的过程观察自然发生,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鼓励孩子循着自己的观察视角记录和分析蚕的生长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同时,将科学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孩子,给予关键点的帮助。使他们的知识不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还要有思考吸收前人经验原理的过程。

“陪伴”两个字充满了温度和暖意

是一种情感上的双向互动

和行动上的真诚付出

无论是亲子作业还是日常生活

希望父母们都不要错过

陪伴孩子的每一段宝贵时光

不要留下遗憾


文:史超

编辑:美伢、菜菜

封面图:AI制图

二审:章清清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