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乡村十日丨乡村文化基础教育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2020-08-10 阅读数 13651

pexels-designecologist-1389460.jpg

文/孙麟

基础比较好,有多方面条件的乡村可以争取媒体资源的文化配合与支持。湖南卫视好几档火遍全国的综艺节目,其实都与乡村有关。《变形计》是乡村和城市孩子的生活互换,不仅是孩子的教育,对城乡融合也很有意义。《爸爸去哪儿》很多期节目,其实可以叫《爸爸去下乡》。该节目很多季下来,已经去过岳阳平江白寺村、怀化靖州地笋村、邵阳绥宁黄桑坪乡、湘西古丈红石林村、湘西凤凰扭仁村,不说优美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就连踩高跷、荡秋千、龙头宴、拦门酒、摘杨梅、榨油、捞鱼、做糍粑等这些乡村体验、乡风民俗,都得到了充分展现。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很受欢迎,说到底不就是“向往的乡村生活”吗?当地政府应该有意的和媒体接触,宣传部门也应该对媒体做这些方面的要求,不能只是通过媒体,给县长、村长做网红直播带货,而忘记了媒体最强大的力量,其实是文化塑造和文化传播。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好好地推动乡村恢复“晴耕雨读”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一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乡村社会所倡导的诗意生活,也是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在。我这次到南县,住在老乡张爹家里,感触很深。现在,正好赶上雨季,连续一周都在下雨。张爹整天愁着,说,再不出太阳,这门前的稻谷就会有很多空壳了,今年的收成就可能出问题。看得出来,整天下雨,他在家里呆着,干不了农活,忧心和焦虑都明显写在他的脸上。他说,天晴起来就好了。天一晴,晒被子,晒豆角,晒辣椒,赶紧下地干活。哪怕从早上5点忙到天黑,也很快乐啊!天晴了,不但自家有活做,还可以外出接活干啊!张爹的话让我想到了许多乡村生活场景。我在想,若是乡村保持着“晴耕雨读”的文化传统,若是读书的孙儿就在身边,无论天晴或下雨,村民也能主动把握生活,乐观豁达,心情就可能有松有弛,进退有度。我们的农创建设系统一直在致力于乡村文化书院的建设推广,与归与书院合作,目的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我们与开慧书院合作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目的就是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和技能培训;我们在南县南山村构建的“五位一体”项目里也包含了乡村茶吧、乡村书院的内容;我们“乡村相见”行业媒体的负责人,这几天就一直在云南考察“墨雨村学”,构建“一个村庄就是一所学校”项目,希望村学作为彝族村庄的公共学习空间,首先服务于本地村民,推崇生活教育,学习生活中的基本常识,推动村民在真实生活中终身学习,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想,这或许是乡村振兴需要致力的一个重要方向与目标。

最后,我想说的是,乡村文化基础教育不能削弱,只能加强,甚至可以说,怎样加强都是必要的。我们的弘慧教育基金会致力于乡村教育,让孩子更有尊严地融入未来。孩子才是乡村的未来,文化才是乡村的未来。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白,关键是如何落地生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