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魏
“女人是老虎。”这句流传很广的话,据说是一个老和尚对小和尚的谆谆教诲。看得出老和尚曾深受其害,以至于出了红尘,仍对这事儿感慨良多。
为什么说“女人是老虎”呢?也许有人觉得:一个女人要是平日里又凶又猛,发飙时大吼大叫,这跟凶猛的老虎有什么区别呢?特别是,老虎和女人都危险,老虎吃人,而女人吃人心。
可是,老虎尽管在中华文化里是威猛形象,可比它更凶猛的猛兽并不是没有。事实上,中国古人还真的喜欢用狮子比作女人。最有名的就是“河东狮”。
话说北宋期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陈慥结识成为好友。当时陈慥家中歌妓成群,每当宾客来了,屋子里就热闹起来。可陈慥的老婆柳女士,脾气暴躁,嗓门洪亮,只要见到莺歌燕舞就醋性大发,搞得陈慥在兄弟面前根本下不来台。
有一天夜里,陈慥跟苏轼正在听曲赏舞,柳夫人突然一声狮子般的吼叫,持杖擂壁,吓得陈慥懵了……
当晚,苏轼就作诗发朋友圈:“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无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这故事让洪迈听到了,被他写进了《容斋三笔》,“河东狮”很快成了热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所以后人把“男人怕老婆”这种事称为“季常癖”。
关于“河东狮”,在《官场现形记》《快嘴李翠莲记》《狮吼记》等明清小说里都有提到。《红楼梦》甚至还有一个章回名叫“薛文龙悔娶河东狮”,说的就是薛文龙的新婚妻子夏金桂。
中国其实原本是没有狮子的,直到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安息(今伊朗)国王献狮子给中国。虎是中国土著,而狮是外国洋物,古人是不是也觉得拿洋物说事,更容易被追捧呢?
更何况,“狮子吼”源自佛经,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自然“河东狮吼”比“河东虎吼”更有文化品位。
既然“河东狮”如此受古人追捧,为什么如今又只见“母老虎”了呢?那是因为现代女人变得更像老虎。
老虎是猫科动物,而女人是猫一样的动物。诸位要是看过老虎走路,就一定会发现,这家伙走路跟女人一样,屁股一扭一扭的,走的都是猫步啊。“老虎屁股摸不得”,女人屁股也碰不得,不信,谁去大街上试试?
老虎和女人都很爱美,老虎爱皮毛和女人爱衣服是一样一样的。老虎的皮毛光滑有纹理很漂亮,有事没事就懒洋洋地梳理下皮毛,而女人的也喜欢衣服光鲜有质感,有事没事就喜洋洋地整理衣服。
哦,她们也都喜欢美甲。每个吃饱喝足的午后,老虎热衷在爪子上挠挠、舔舔……而女人也喜欢在指甲上搞点小钻小花美化美甲。
其实,他们的脾性也有些相似。
在动物世界里,虎虎之间的爱意绝对是波涛汹涌的,本想“含情脉脉”,偏偏却是“虎视眈眈”。老虎的交配更是步步惊心,每逢发情,公老虎一定要把母老虎逼到绝地才能罢休。完事后,公老虎撒腿就跑,一旦动作迟缓,母老虎就会反扑上来,把它咬伤甚至咬死。
那事儿到了这份上,已经有点像“拿性命交战”了。难怪有人说“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真是深刻精准。
把性情暴躁、作风强势的女人喻为母老虎,这是中国人洞察女人和老虎的结果。中国古人喜欢乖乖听话的姑娘,自然讨厌虎虎生威的女人。《增广贤文》甚至告诫家长们:“生男欲得成龙犹恐成獐,生女欲得成凤犹恐成虎。”把“女人成虎”说成是家门不幸,摆明了是让大家拼了命防着“母老虎”啊。所以,中国古代其实“母老虎”并不多。
《水浒传》里的顾大嫂,江湖人称“母大虫”,是实至名归的“母老虎”——她长得“眉粗眼大,胖面肥腰”,言行野蛮粗俗、急躁暴力。
顾大嫂和老公孙新原本经商开店,生活好不惬意。后来,夫妻俩因为搭救表弟解珍、解宝,劫狱反了登州,上梁山入伙,还参与祝家庄卧底。孙新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母老虎”推着往前走的。
不仅是顾大嫂,还有扈三娘、孙二娘,这些女人大多是被生活所逼最后粗暴地反了生活,最终成为“母老虎”,甚至成为比“母老虎”更凶狠的“母夜叉”。
到了今天,比比皆是的“母老虎”,折射了女性地位提高,经济独立和压力增加。
你或许听说过“小猫变老虎”的说法吧?女人情窦初开时,她们大多像猫一样温顺可人、我见尤怜。只不过,后来她们奔赴社会,走进家庭,为了生存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让岁月吹黄了脸容、催肥了身材,养大了脾气。就这样,“小猫”就变成了“老虎”。
这些“母老虎”般的女人,何尝不是看上去脾气大、实际上情义深呢?她们脾气暴躁、嗓门洪亮,可她们也目标坚定、行事执着,她们管老公、管孩子、管家,但时间也能证明,她们的管束和用心都是“苦口良药”。
我们常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但谁又知道,这些优秀的女人心里都有一只凶猛的“老虎”呢?她们顺心了是猫,糟心了是虎。而猫有没有变成虎,很多时候,无非是看生活到底有没有倒塌,或者生活到底倒塌了多少。